|
時評:制定政策必須兼顧國際因素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2:57 中華工商時報
在經歷了去年底和今年初的短暫回調之后,北京時間2月20日,紐約原油期貨收盤報100.10美元,國際油價繼1月3日創出100.09美元之后,第二次沖上100美元高點。而此前幾天,2008年度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已由國外鋼廠率先達成一致:國際鐵礦石基準價格將在2007年的基礎上上漲65%。 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普遍上漲,毫無疑問將給國內的眾多產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并將傳導到終端消費品產品價格上,既影響出口市場,也影響國內市場。其實,看到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加大國內通脹壓力僅僅是事情的一個方面,人們還應該看到,來自國際資金繼續洶涌流入中國可能產生的問題。有資料表明,我國1月份實際外商直接投資(FDI)達到11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109.78%。如此驚人的增速,顯然包括非“傳統”的FDI,而是顯示國際游資繼續大規模借道流入中國。 這一切表明了什么呢?我們認為,這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不再完全取決于國內政策如何制定,而必須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制約。或者說,我們在制定國內經濟發展政策時,必須統籌兼顧國際國內兩方面的因素。 幾年前,當我們以加入W TO為契機融入經濟全球化體系之中時,我們曾經歷過一個從不熟悉到逐漸熟悉,從擔憂、猶豫到逐漸自信的過程。在短短幾年中,中國通過經濟全球化,通過自身的極大努力,在世界舞臺上大顯身手。中國一躍而居身貿易大國的前列,進出口總額,外匯儲備增長幅度世界第一。 然而,在我們還在為“世界制造業基地”的稱號感到興奮的時候,在我們為最初的成果感到滿意的時候,我們忽然發現了全球化的另一方面:在資源供給方面,中國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在貿易方面,中國并沒有享受到所謂自由化帶來的好處,反而遭遇了一個又一個壁壘。在制定各種標準、各種規則方面,我們幾乎沒有什么話語權,比如,東芝或是索尼把DVD的標準一改,中國的企業只能跟著,由此造成的損失也只能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這是一種新的形勢。這種新形勢讓我們認識到,曾經有人設想的通過加入全球化體系,中國可能得到取代傳統西方發達國家的機遇,也許只是樂觀的想象。我們實際面對的,更多的將是一場挑戰。面對挑戰,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必須盡快確立新的發展思路,找到科學的發展方式。總之,新形勢提醒我們,務必要搶在國際不利因素對我國經濟發展構成實質性威脅之前制訂出有效的針對措施,未雨綢繆,爭取主動。(22A3) 記者: ■本報評論員高初建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