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改政府應補供方還是補需方?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0:37 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評論員 顧昕 新醫改張弓待發,政府增加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也已經是板上釘釘。然而,如果政府增加投入不與公共管理的機制結合起來,砸出的銀子還可能打了水漂兒。首先,我們關注政府把錢花在哪里?"補供方"還是"補需方"?通俗地說,政府究竟應該向醫療服務機構撒銀子,還是為建立醫療保障體系埋單?醫療機構當然希望看到前一種情形發生。 但是,作為局外人,我們難免心生疑竇:如果公立醫療機構追求收入最大化的激勵機制不改變,那么即使政府追加投入,也不能改變它們熱衷于從病人身上賺錢的行為。最有可能的行為就是兩邊賺,一邊向國家呼吁增撥投資,另一邊繼續從病人那里收入最大化。實際上,這樣的事情在教育、文化和其他各類公共服務領域均屢見不鮮。 因此,簡簡單單地追加公立醫療機構的政府投入是不行的。政府投入不單單是投入,更為重要的也是一種推進制度變革的杠桿。推動醫療衛生領域的制度變革,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國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而另外一些即使有,其醫療保障的水平也不高,亦即其醫療費用中可報銷的比例不高。由此,我國的醫療服務同其他物品和服務的提供沒有什么兩樣,基本上是病人(消費者)付錢、醫療機構提供服務。 無論是衛生經濟學的理論還是世界各國的實踐都表明,這種病人付賬為主導的醫療體制,無法實現社會公益性。醫療衛生事業實現社會公益性的關鍵,就在于實現全民醫保。所以說,籠統地說政府主導并沒有錯,而政府主導的目標在于加強醫療體系的社會公益性,而不是一味地向公立醫療機構投錢,然后要求這些機構免費或者廉價提供服務。 因此,政府追加醫療衛生事業投入的主要流向,應該著重于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補需方")。政府應該在惠及廣大民眾的公共衛生上增加投資,應該為農民提供更多的補貼以吸引他們參加醫療保險(新型合作醫療),應該為貧困人群參加醫保埋單,應該設法為完全沒有醫保的未成年人建立新的醫保制度,應該幫助那些沒有醫保的老人參加醫保。 所謂"市場派"的專家一直主張新醫改應該走向有管理的市場化,也一直主張政府在新醫改的推進中正確地發揮其主導作用,其中"補需方"就是"市場派"為政府主導搭建的主要舞臺。"補需方"是不是損害了醫療機構的利益呢?當然不是,公共財政補給需方的錢最終還是會流向醫療機構的。 現在,"補需方"已經不再是市場派專家們的主張,而是活生生的現實了。在過去的兩年內,政府首先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中加強了"補需方"的力度,農民參加新農合的最低補貼已經在2006年從人均20元上漲到40元。其次,城鎮居民醫保確立了普惠型參保補貼的制度,意味著"補需方"從農村進入了城市。進而,財政部宣布,自2008年開始,政府對城鎮居民醫保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人均最低參保補貼,將提高到80元。實際上,在很多地方,參保補貼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央規定的最低限。 值得關注的是,即將推出的國家新醫改方案已經定調,"政府投入兼顧醫療服務供方和需方"。表面看來,這一結論似乎是在"補供方"和"補需方"之間尋找折衷,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是,"補供方"是一貫的做法,而"補需方"則是全新的措施。政府投入兼顧供方和需方的新原則,無疑推進了"補需方"的制度化,為新醫改帶來了新的氣象。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