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政府法制工作的四個著力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09:06 中國經濟時報
■林廣華 黨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法制觀念,法治政府建設要取得新成效。圍繞這一目標,當前我國的政府法制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四個著力點。 一、深入貫徹實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200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是堅持執政為民,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綱領性文件。政府法制工作要以繼續深入貫徹實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為抓手,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其基本要求是:(1)組織法定。政府機構的組織和政府職能設定,應當有法律、法規的依據,做到行政主體合法、適格,實現機構、職權、責任、編制的法定化。(2)合法行政。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定依據,不得做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決定。(3)合理行政。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當事人,正確行使行政裁量權,避免采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4)程序正當。政府的管理和服務,除涉及保密的外,原則上都應當公開;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嚴格執行回避制度。(5)高效便捷。實施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應當嚴格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簡化辦事程序,方便當事人。(6)誠實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準確、真實,具有公信力;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經過多年的努力,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取得了明顯進展。同時,目前政府法制建設也存在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求還不適應的問題。行政機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行政違法或者不當行政行為還不能得到及時糾正,有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治觀念淡薄、缺乏群眾感情和服務意識。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快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步伐。各級政府應當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要規范行政行為,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加大機構整合力度,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著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問題。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二、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新形勢下,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科學立法就是要求立法必須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制定出高質量的良法,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權利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科學立法要著重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1)立法要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的法治建設有著自己的土壤和條件,在價值追求和制度設計上,自然也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立法既要深入研究國外的法律,更要研究我國的實際情況需要。我們構建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做到實事求是,盡可能地使立法者的主觀意志和觀念符合我國的客觀實際,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從主觀愿望和想當然出發,不能從本本和概念出發,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東西,要始終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作為我們立法的基礎。 (2)立法項目要統籌兼顧。做好行政立法的選題立項和年度立法計劃編制工作,是從源頭上提高立法質量的前提和基礎。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抓緊完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考慮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國內和對外開放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在繼續加強有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的同時,更加重視有關改善民生方面的立法,為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立法要體現管理和權利保障相統一。政府立法既要保障行政管理的效率,同時要切實保障管理相對人的權利。行政立法應當以對權利的尊重和關懷為價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民權利是“良法”的道德基石。 (4)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應該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要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在經濟社會事務管理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錯位。對于政府該管的事,政府一定要管好;對于不需要政府辦的事,政府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履行好市場監管的職能,通過經濟杠桿和競爭機制的作用來實現配置資源的最優化。 (5)民主立法就是要求立法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參與立法活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因此,我們在立法中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充分反映民意,真正把維護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執政為民的理念通過法律的程序轉化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體制、機制和制度。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參與立法的各種途徑,注意傾聽來自基層群眾和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意見和呼聲。要通過組織立法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各種形式,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的意見。對于那些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行政法規草案,要及時地向全社會公布征求意見,以便增強法律貫徹實施的群眾基礎。 三、建立完善立法后評估制度 建設法治社會,不僅應重視法律、法規的制定,更應關注法律、法規制定后的實際運作狀態、所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以及存在的問題。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在法律施行一段時間后,需要回過頭去深入調查了解取得了多大成效,開展立法后評估。 立法后評估是在立法部門的主持下,組織執法部門及社會公眾、專家學者等,采用社會調查、定量分析、成本效益計算等多種方式,對法律的實施績效進行分析評價,對法律中所設計的制度進行評判,并針對法律自身的缺陷及時加以矯正和修繕。它標志著我國立法工作的重點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 立法后評估既是對立法“成本—效益”的評估,也是根據實際情況對立法的再次校正,更是立法者自我檢查、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一自我糾錯機制的科學化、常態化,有助于在立法機關內部形成立法的合法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安全閥”。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客觀上需要對靜態的法律規范進行糾偏矯正,及時糾正和廢止與上位法及同位階法相抵觸或者不一致的內容,彌補立法上的漏洞,不斷改進立法工作。因此,立法后評估是立法工作的繼續和延伸,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舉措。 四、完善政府法制部門的職責 建設法治政府對政府法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支政治強、作風硬、業務精的政府法制工作隊伍,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門領導做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各項工作。為此,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政府法制部門的職責。一是,政府法制部門應當參與政府所有重大決策活動。二是,對行政執法人員實行資格管理。凡是沒有在政府法制部門取得執法資格的,不得從事行政執法工作。三是,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執法雖然有權力機關、司法機關、監察機關和人民群眾等主體的多層次監督,但這些監督方式都沒有政府法制部門對其監督直接、便捷。政府法制部門可以采取對行政執法部門定期檢查、聽取匯報、對行政執法部門的規范性文件要求備案審查等多種形式,對同級行政執法部門進行監督,將監督結果報本級人民政府,并建議政府對行政執法部門予以獎懲。 (作者單位:國務院法制辦政法司)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