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系概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09:26 中國經濟時報
江蘇省如皋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南瀕長江,東臨黃海,同時亦有適宜農作物生長的自然氣候條件,早在民國初期,如皋即為江蘇省的重要農業大縣,不僅三麥等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省之冠,而且豬、雞的飼養量亦名列全省前茅,并有棉花種植、栽桑養蠶、花木栽培和盆景制作的悠久歷史。 但解放初期,由于封建朝廷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水利不興,內腹水系紊亂,溝河淺小亂斷,引灌困難,排泄不暢,江水可望而不可引,使得“水旱災害,無歲不患”。 為了徹底清除洪澇隱患,構建全縣性的防洪治澇體系,在組織數萬民工肩挑車推、晝夜奮戰撈淺疏浚龍游河、疏浚周圩港并延伸至永平港口出江后,在全國大興水利的大氛圍下,如皋人民弘揚“大禹治水”精神,挖地開河、建閘控水,大型水利工程連年告竣: 1955年,全面整治焦港流域,開挖焦港通江引排干河及其支河司馬港、小溪河、長甸河,完成土方811萬余立方米。次年,興建焦港7孔大閘; 1958年,開挖貫通如皋、海安高沙土地區的引排骨干河道如海運河,完成土方1098萬余立方米。同期興建碾砣港16孔大閘; 1968-1970年間,開挖如泰運河、丁堡河和抽水站引河,疏浚通揚運河、東司馬港、躍進河、立新河、大明河、白李河、東西拉馬河等。 至此,如皋境內骨干河網初步形成體系,江水引進內腹,水患基本清除,并為改造高沙土和實現“旱改水”耕作制度改革創造了水源條件。 1958年開挖的貫通如皋、海安高沙土地區的引排骨干河道如海運河,南起長江,途經如皋,北至海安縣新通揚運河,全長57.9公里,其中如皋境內46公里,擔負著如皋、海安5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同時又是長江通向里下河地區的重要航道。 同期建成于1959年7月,位于如海河入江口的16孔碾砣港閘作為如海運河的控制建筑物,上有當時任國家副主席的宋慶齡的親筆題詞,該閘起著防洪、擋潮、引水灌溉、排澇與通航的作用,是南通地區第三大出江口門。 由于河床多年淤積,導致引排不暢、航運受阻、水體自凈能力下降等一系列負面影響。從2004年開始,如皋市委、市政府決定在不斷水不斷航的情況下,分段采用改制水下泥漿泵和小型挖泥船組合方式對如海運河進行全面整治。 2005年,如海運河整治一期工程竣工,南起司馬港,北至如泰運河,全長15.5公里,沿途經過磨頭、袁橋、如城3個鎮,總動土163萬立方米,其中河床清淤土方124.4萬立方米,完成總投資1085萬元。 進入2008年,如皋市市辦工程將整治如海運河南段和如皋港南段,總長17.94公里,總土方93.27萬方,其中河床清淤土方72.32萬方。到目前為止,2條河共疏浚河床土方48.21萬方,完成河床土方的66.7%。 (本報記者薛娟整理) (本版攝影 本報記者薛娟)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