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江潮”文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09:26 中國經濟時報
■章小星 “來了,來了……”在雀躍歡呼中,遠處一條白線伴隨著轟鳴聲向前推移,以每秒5至7米,甚至12米的速度呼嘯而來,潮頭在瞬間筑起一道三四米高的水墻,傾濤瀉浪,噴珠濺玉,猶如萬馬奔騰。在不同的觀潮地點,可以欣賞到不同的景致,比如“一線潮”、“回頭潮”、“船斗潮”等。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北宋詩人蘇東坡如是詠贊錢塘秋潮。 有資料記載,涌潮,亦稱潮汐,白天的涌潮稱潮,夜間的涌潮稱汐。涌潮是世界上少有的自然現象之一,在國外,僅有英國賽汶河、法國賽納河和南美亞馬遜河等少數河口地區發生,但都不及錢塘江涌潮。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而每年八月十八,則是最佳觀潮節。兒時,每逢這一天,大家紛紛騎著自行車,成群結隊的趕往錢塘江邊觀賞盛景,采摘野花,從石頭縫里抓來爬行的小螃蟹,直接就架起火燒烤,秋陽下,那滋味,真是快樂似神仙。 據記載,觀潮地點已有幾次更換。唐宋時期,在杭州附近觀潮。從明代起,海寧鹽官又成了觀潮第一勝地,后又轉移至蕭山頭蓬,在杭州近郊的四堡、七堡也可現賞到較大的涌潮現象。再之后,觀潮的最佳點,是北岸在鹽官鎮以東的丁橋至十堡一帶;南岸在杭州肖山縣圍墾十七工段。觀潮位置的遷移,主要由于錢塘江泥沙沖淤變遷,造成潮水高漲中心相應改變位置之故。 關于錢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有許多神話和傳說,但追根究底,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主要與其獨特的地理條件相關。 有資料記載,錢塘江外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江面寬達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驟縮至20公里。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 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縮變窄變淺,上涌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其次,錢塘江底下多沉沙,這些泥沙起到阻擋和磨擦的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便使后浪推前浪,層層相疊,一浪更比一浪高。 近十年來,秋潮有逐年衰弱之勢。有關人士分析,主要是圍墾海涂造成的,河道變窄,造成進潮量減少,河床抬高。不過,基于整個杭州灣的喇叭口形狀未變,所以錢塘江潮不會消失。 錢塘江的“潮”文化,連帶著龐大的經濟效應。在那個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就有錢塘江附近的居民趕在觀潮這一天,到觀潮點賣點自家種的甘蔗或是煮熟的玉米、番薯等小零食,也有賣一些好玩的小玩具的生意人。 現時代的“潮”文化,則催生了一個經濟圈的繁榮。中國國際錢江觀潮節每年都會舉辦,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游客蒞臨蕭山或海寧,觀賞千古稱奇的錢江涌潮。由此,一個以錢塘江為中心,包括旅游、餐飲、住宿、娛樂等在內的經濟聯體快速形成并得以發展。 錢塘江概況: 錢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早期稱“浙江”,隋唐之后才叫“錢塘江”,又名“之江”。它跨越安徽、浙江兩省,向東流入杭州灣。 據浙江省錢塘江水系考察隊《錢塘江水系考察報告》,從源頭到澉浦全長約515km,流域面積從源頭到閘口約41700km2,年平均逕流量為382億方。 流經錢塘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分水江、浦陽江、大運河及苕溪。錢塘江上游建有兩個水庫,新安江發電站水庫和富春江發電站水庫,流經杭州市區的江段,年平均徑流量為1000m/s。 錢塘江屬山溪型河流特征,上游多峽谷急流,水位變化幅度大,有暴漲暴落現象。河口因潮汐影響顯著,潮差也很大。如閘口站1958至1970年觀測資料,最高潮水位8.01m至9.01m,最低潮水位3.59m至5.35m。 錢塘江口,猶如一只大喇叭,江口大而江身小,張著口朝向東海。在杭州灣出口處江面寬達百余公里,自此向上到澉浦逐漸變為二十公里,再往上游至海寧鹽官突然變窄約三公里左右。在農歷八月十八日前后,即產生千古稱絕的“錢江大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