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失真”加大我國調控棉花市場難度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 07:21 經濟參考報
“進口多了,很難保障國內棉農利益,少了又不能滿足紡織企業的需求”,近年來,我國棉花進口始終面臨著“多與少”的矛盾。今年1月舉辦的2008年全國棉花形勢分析會上,這一問題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一些人士認為,國內棉花需求和產量數據“失真”不僅給棉花經營企業和紡織企業把握市場帶來難題,也給國家對棉花市場的調控造成困難,因此徹底解決棉花產需缺口數據“不實”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數據不實增加國家調控難度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不久前表示,2007年新疆棉花產量有可能突破270萬噸,遠遠高于此前新疆有關部門240萬噸的預測。這一數據雖然早在意料之中,卻仍在國內外市場上掀起不小波瀾。 事實上,在去年國慶節前夕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就已對國內棉花產量統計數據不實現象提出了批評:“按照鐵路部門同期運出的棉花車皮統計,新疆棉花實際產量比統計公布產量多出100萬噸,這樣2006年國內棉花實際產量約為774萬噸。”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說:“棉花統計數據與實際產量存在較大差異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而且差距進一步擴大,給國家棉花總量平衡和組織鐵路運輸帶來了巨大困難。” 近年來,紡織產業迅猛發展讓我國成為棉花凈進口國。去年以來,為避免進口棉花涌入進一步沖擊我國的棉花產業,我國確定了“以缺定進”的棉花進口政策,但國內棉花總產量的統計數字與實際嚴重不符,在需要進口多少棉花的問題上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左右為難。 2007年,國家發改委根據上年國內棉花產量和當年的需求量,共發放棉花進口配額349萬噸,而據海關總署的最新統計,去年我國進口棉花只有246萬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供銷合作社副主任呂永民表示,兩年前,我國棉花進口過多,造成新疆棉花大量積壓滯銷就與供求數據不實有直接關系。 我國對棉花市場實施調控的手段主要是進口和收儲棉花,但棉花經營企業和紡織企業在進口配額的發放問題上一直矛盾重重。國家每發放一次棉花配額,總會在市場上引起波動,并在發放數量、方式、時間、次數和稅率等敏感問題上引起爭議。如何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又不損害自身棉花產業安全已成為各方人士的共同關注。 “幫忙田”幫了誰的忙? 自本世紀初我國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后,特別是大量民間資本進入這一領域以來,國內棉花產量的統計成了一大難題。由于近兩年民營棉花經營企業異軍突起,為了逃稅,少報收購量已是公開的秘密,直接影響到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而新疆各產棉區普遍存在的“幫忙田”更加大了統計棉花產量的難度。 所謂“幫忙田”,就是未上報、卻實實在在種了棉花的耕地。國家農業資源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已達到2570萬畝,遠遠高于自治區統計的2050萬畝。王樂泉在去年1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七屆五次全委會上指出,由于“幫忙田”的存在,使新疆棉花生產靠面積保產量的問題在新疆越來越突出。他說:“這樣測算下來,新疆棉花的平均畝產根本到不了100公斤。” 新疆棉花“幫忙田”問題由來已久。上個世紀90年代初新疆實施“一黑一白”戰略以來,在棉花產業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大批“棉花干部”脫穎而出。在各棉花主產區,棉花單產的多少往往意味著干部工作能力的高下,為了多出政績,靠“幫忙田”來提高單產的做法非常普遍,至今還在影響著棉區的廣大基層干部。 棉花“缺口”還有多少泡沫可擠? 新疆近期宣布今年將采取措施清除“幫忙田”,這無疑對政府職能部門獲取相對準確的統計數據有極大的幫助;但一些人士也表示,由統計數字“失真”引發的困惑是否會因此減輕,還有待繼續關注。 新疆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李京田稱,新疆棉花產量的數據誤差是根據鐵路運輸倒推出來的,而其他省份的產量顯然無法通過鐵路部門來幫助核對,如此看來,國內棉花產量的數據仍可能存在問題。 早在去年下半年,在烏魯木齊舉行的國際棉花論壇上,一些國外人士就表示過同樣的擔憂。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專家斯泰普漢·麥克唐納德說:“關于新疆棉花產量被低估的信息,顯示出官方數據有低估全國產量的可能性。”而在美國,由于政府對棉花生產實施補貼政策,產量幾乎精確到了個位數:因為每個棉農少報產量就意味著“吃虧”,而虛報則將面臨法律的嚴厲制裁。 盡管去年年底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要求各地加快建立和完善棉花生產和棉紗生產抽樣調查統計制度,提高棉花、棉紗生產統計的準確性,為國家對棉花市場調控和引導企業經營提供科學依據。但實際上,要先搞清供求狀況絕非易事! 山東德州銀龍棉業集團副總經理焦念德認為,我國棉花存在缺口是事實,但是否有這么多還值得商榷。他說:“一些職能部門的缺口數據是專家和官員們在辦公室根據紡織企業的產能和棉花用量比例推算出來的,這樣的結果怎能讓人放心?”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朱蘭芬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國內棉花供求平衡中各項數據的不確定性也給紡織企業對棉價走勢的預測和把握帶來更大的困惑。紡織原料需求量依據配棉比僅僅是經驗數據,過去是三分統計七分估計,現在估計的比例更大了。” 針對這一“痼疾”,一些人士表示,在外棉與國產棉博弈的關鍵時期,政府應盡快建立客觀、準確的數據統計系統、預警系統,確保信息發布及時、系統、準確,降低經營和決策風險,保障我國棉花和紡織產業穩定、持續發展。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