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如今確定的這條北上北下路線的熟悉度和保險度,國家登山運動管理中心珠峰辦負責人、已經退休的登山界元老級人物于良璞用 “已經被大家走得像大路一樣”來形容。
但這不代表登頂就沒有困難。“6500米到7600米時很陡峭容易產生滑墜;到7790米山體上走,大風容易凍傷;8680米即第二臺階,是登頂珠峰的最大考驗,幾乎都是直立的峭壁。”王勇峰介紹道。
1960年5月24日,中國登山隊王富洲、屈銀華、貢布,因為沒有攀援的支點,最后用搭人梯的方法完成了登頂,也是人類首次完成從北坡登上珠峰。王勇峰本人也曾在第二臺階因為缺氧導致了暫時性失明,在脫隊的情況下最后憑著強烈的求生意志回到了營地,這次死而復生的經歷讓他失去了三個腳趾。1924年英國著名登山家馬洛里和歐文也是在第三次登頂珠峰的過程中,因為極端惡劣的天氣條件在第二臺階附近失蹤,直到1999年才被發現遺體,如果當初他們跨過了第二臺階就改變了世界登山史。
面對這樣的艱巨任務,火炬手的選拔顯得更加重要。據奧運圣火登頂珠峰相關負責人介紹:“50名火炬手中將有20個左右是西藏登山學校的,他們將會是火炬登頂珠峰的主力。在2007年的試登頂過程中總共有17個人登頂,其中16個人是西藏登山學校的。”
2008年5月,將由王勇峰和西藏登山學校校長尼瑪次仁從50人名單中選出登頂點燃圣火的英雄。據悉,為了更好的完成登頂任務,為火炬手做好準備,中國登山隊已經前往珠峰大本營搭建營地、轉播平臺,儲備氧氣等物資。
天氣
眾所周知,攀登世界之巔,即使是再好的登山隊員,如果遇到惡劣天氣也無法保證登頂。所以,北京奧組委在公布奧運圣火傳遞路線和時間時一直采用的說法是:“2008年5月,奧運圣火將擇機登頂珠峰。”北京奧運新聞中心在2008年1月30日下午也特地召開了 “北京奧運會大型活動氣象服務保障情況”新聞發布會。北京市氣象局新聞發言人王建捷表示,奧運火炬登頂珠峰氣象保障建設有了新進展,氣象部門已建設完成了 “珠峰氣象服務系統”,實現了用衛星通訊獲取資料的目標。
“我們布設了必要的氣象探測設備,還設有移動的風廓線儀,現在我們可以在珠峰地區開展加密觀測。”王建捷說,“這些設備能夠在低溫條件下工作,氣象部門可以運用數值預報以及現場分析相結合的預報方法,為火炬登頂珠峰提供有效的氣象服務。”
火炬和火種在登頂過程中的保障工作是奧運火炬珠峰“傳遞”活動中的難點。對此,于良璞指出,“如何保證火種在長時間的攀登過程中不會熄滅,以及在低壓、高寒、缺氧的惡劣自然環境中,火炬如何保證能正常燃燒,而且燃燒時間還要比平常更長,畢竟從峰頂點燃到回大本營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都需要運用高科技手段來解決。”另外,由于火炬和火種是由登山隊員背到峰頂,“那么,火炬的設計要能夠抗震、防摔,并保證燃料不會在登頂過程中外泄”。
據介紹,航天部三院專門為登頂設計的祥云火炬解決了在8844.43米低溫、強風、低壓、少氧等特殊氣候條件下的燃燒問題,單個造價高達5萬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受到天氣條件影響的還有電視轉播。實際上,火炬上珠峰的象征意義要遠遠大于實際意義,因為人類早已多次征服這個世界之巔,而展現人類挑戰大自然的勇氣、向更多的人傳遞奧林匹克精神才是圣火珠峰傳遞的意義所在,所以,珠峰辦非常重視整個過程的電視轉播工作。據介紹,為了做好此次圣火登頂珠峰的全程轉播工作,珠峰辦已經制定了嚴格的步驟和方案: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