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沒問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6日 07:43 中國質量新聞網
報載,某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華演講,受到空前熱烈的歡迎。中國人素來好客,掌聲、鮮花、報道、宴會,一樣不缺。很快,就讓這位獲獎者享受到“角兒”級待遇。當演講結束后,他特意留出一段時間,以供聽眾提問。不料,此時卻出現了長時間的冷場。站在臺上,“角兒”不免納悶:是各位全明白了?還是干脆沒聽懂?聽眾也在納悶:您都講完了,俺們也鼓過掌了?還問個啥? 幸好,片刻尷尬之后,下面該搶著和“角兒”合影了。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大到一個民族,小至一個學校,要想與時俱進,如果不思考、不提問,那么連做“跟屁蟲”的資格也得不到。其實,中國人以前挺愛琢磨的。從屈原老先生的《天問》,直至上世紀50年代青少年中熱傳的《十萬個為什么》,都證明我們民族擁有探索和好奇的素質。記得小時候班上有個男生,外號叫“問題簍子”。由于喜歡不停地提問,幾乎所有老師都躲著他。后來聽說,這位先生事業有成,在某科研領域擁有不小的名氣。只可惜,現在的學校里這種“問題簍子”少了,多的是“作業簍子”和“考試英雄”。 盡管無法回避,問題還是來了。我的問題是:是前進道路上過于順利、一路綠燈?還是根本沒出現過什么問題?一個說法是,問題和弊端是有的,可能是“提問機制”出了故障。有人曾對這一故障進行“檢修”,認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公眾對等的話語權意識不夠強。二是現代人置身效率時代,沒功夫思考問題。這些解釋似乎都有道理。 有人說,造成“沒問題”的現狀,真要感謝“填鴨式”教育。從小,學生只需背誦正確答案,把卷子填滿就能拿“小紅花”。長大后到工作單位,碰了釘子后才明白,服從是最好的工作態度。所以,在我們周圍,不缺少獎勵、贊美甚至阿諛奉承,惟獨缺乏觀點的碰撞———這些都歸功于我們從小養成了不懷疑、不提問的習性。 按說,學術界是個思想交鋒的地方。其實不盡然。近日一則報道稱,在一個重要學術會議上,幾位大腕在開幕式上講了幾句客氣話,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中小腕”們交流論文。發言者照章念稿,聽眾漫不經心,都沉浸在“你好我好他也好”的氣氛中。與會者更關注出論文集和評職稱,哪個愿意自找沒趣兒?更遑論提得啥子問題喲。既然學者都不“吵架”了,其他領域為什么不能一團和氣? 智者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里指的是提問的可貴。然而我認為,如果缺乏思考能力和質疑的勇氣,是根本提不出任何像樣問題的。就拿前面那個諾獎講座來說,請問濟濟一堂的聽眾中,有幾位領會了大師的發言?又有幾位事先閱讀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我敢說,其中不少人不過是為了一睹風采,像追星族似的湊熱鬧而已。既然是“看客”嘛,只帶眼睛和耳朵而不帶腦袋,很正常。可悲的是,別看一些人平時喜歡吵架,熱衷斗氣,耽于獵奇———但他們卻是一群不折不扣的“不問族”。 應該說,這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個很大的問題。《中國質量報》 □ 林 鳴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