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面臨貨幣重新定價(2008-01-31 14:01:0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 08:53 保監會網站
在一場巨大的金融風暴之中,缺少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聲音是罕見的。此前,不管是在南美還是東南亞,如交通警察對事故罰款似的,IMF總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對危機國家提出苛刻的條件以提供援助,并干預危機的處理。但是,在美國次貸引起的金融風暴中,并沒有這位“救火隊員”的身影,相反,IMF與美國共同計劃加強對主權財富基金的監管。IMF與世界銀行一起被稱為“布雷頓森林機構”,屬于1944年建立并在30年后終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遺產,前者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后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蘇。有關這些組織代表美國利益的爭議從未間斷,即使如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也認為,“IMF實際上成了美國財政部的工具”,IMF總是“有條件地”提供援助,被認為借機推行可能不適合受援國社會條件的“華盛頓共識”。上次亞洲金融危機后,IMF地位逐步淡化,發展中國家注重儲備,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區域銀行也發揮更大的作用,歐洲則成為歐元區。IMF影響力主要限于拉美地區,2005年,IMF向拉美提供的貸款占其對外貸款總額的80%,但目前已經基本還清。去年12月,拉美6國宣告成立南方銀行,以擺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通過提供貸款向這些國家的經濟決策過程所施加影響。近日,委內瑞拉等中南美四國計劃在兩個月以內設立新區域銀行。傳統上接受援助的發展中國家現在儲備和財政較充足,反而提供資金和改革方案的美國負債累累,甚至是亞洲主權基金起到類似IMF援助的角色,向美國金融機構注入不帶任何政治條件的商業資本。國際格局的變化,要求以“美國中心”為支柱的“布雷頓森林機構”轉型,成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協調組織,而當前的金融秩序重構的形勢也迫切需要這樣一個世界性組織。去年,歐洲人將美國的保守主義者保羅·沃爾福威茨從世界銀行行長位置上趕下臺后,繼任者佐利克正在去除該機構長期具有的美國工具色彩,更注重實事求是地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任命來自中國的林毅夫做該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就是一個明確的轉型信號。在兩個機構遺產之外,“布雷頓森林體系”于1973年因西方國家不滿而崩潰后,進入一種“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狀態,即新興國家(主要是東亞貿易國和中東產油國)實行釘住美元的貨幣政策,造成新興市場吸收大量美國貿易順差,然后利用順差購買美國國債,從而實現美元在國際流通中的平衡,維持美元穩定,但是目前這個體系也接近崩潰。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驚人地相似的是,原體系是因美國陷入越戰,國際收支惡化,西方國家為應付美元危機,紛紛取消了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從而埋葬該體系。目前“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瀕臨崩潰也是因美國發動伊戰以及越來越惡化的赤字,令新興國家對美元產生動搖,紛紛減持美元,打破平衡,刺破美國資產泡沫,加速美元危機。美國引發全球股市暴跌使“崛起的亞洲與美國脫鉤”成為一種幻覺,實際上,只有放棄釘住美元才會實現經濟的脫鉤。目前,中東產油國開始考慮放棄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去年6月,科威特已經宣布放棄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其它海灣國家都有重估匯率的計劃,伊朗則直接提議以歐元取代美元進行石油定價,這對“新布雷頓森林體系”是致命打擊。這輪脫離美元的浪潮勢必加速美元的貶值和危機,東亞貿易國為抑制輸入性通脹將不得不兌美元升值。由于亞洲對美國經濟依賴性強,形成新的平衡將是緩慢的。最早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歐洲,通過戰后所建立的一系列機制維持其與美國的盟國關系,即使成立龐大的歐元區也沒有主動向美國經濟中心地位發出挑戰。現在,歐洲的目光轉向亞洲,這不僅僅是因為美國身陷危機且將歐洲拖入,而是歐洲決定獨立地思考未來。伊拉克戰爭導致了歐美第一次分裂,雖然法、德新領導人上臺后試圖修復基于相同價值觀的盟友關系,但美國的危機以及暗淡的未來令歐洲更加現實。本月初,法國總統薩科齊提議擴大八國集團,重新考慮世界銀行、IMF等機構的使命,他宣稱,冷戰結束后一度形成的“單極世界”局面已經結束。與美國最為親密的英國站出來支持薩科齊的觀點,并反對僅將英國看作是連通歐洲和美國的橋梁,而應該成為溝通全球的中樞。也因此,英法領導人相繼對崛起的中印進行訪問,探討加強經濟合作,英國主動邀請在美國受到排斥的中國主權財富基金進駐倫敦。歐洲的宣布多極世界的到來以及“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意味著以“美國中心”為支柱的國際貨幣體系開始瓦解,世界各國面臨貨幣重新定價的過程,石油輸出國在匯率上的策略頗為關鍵,而美國的危機深度以及是否會導致美元逐漸變成“西方的日元”,這些未知的擔憂將左右新生秩序的誕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