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反思企業所得稅:稅收先行,還是創新先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00:34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李新 馬娟

  2008年<企業所得稅法>正式實施,這部脫胎于多方利益博弈新稅法,在施行過程中或許仍將面臨來自各方的利益糾葛。

  "企業所得稅稅率是15%還是25%對我們的影響并不是非常大,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只有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好的展現出來,才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投資方來自汶萊的希米亞股份有限公司部門總監張嘉祥認為,"我們非常歡迎國民待遇。"

  然而,并非所有企業都這么看<企業所得稅法>帶來的影響。與希米亞不同,大部分低技術水平的加工貿易型企業,對稅收變化的反應大都較為敏感。因此,在<企業所得稅法>剛剛頒布時,一度有消息認為東莞等地的外資可能會批量撤離。東莞的外資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加工貿易型企業。很顯然,沒有哪個地方政府愿意看到當地的外資企業離開。怎么辦?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給予外資企業以低于內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待遇,在這種稅收優惠條件下,我國吸收了大批外商投資,這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發展和產品出口。時至今日,是對外來資本做出資質選擇的時候了,在"兩稅合并"的同時,稅收優惠政策向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環保和節能節水企業傾斜,一轉此前以地域導向為主的稅收優惠政策。這種對于調整中國產業結構的追求,希望能夠通過<企業所得稅法>邁出新的一步。

  事實上,<企業所得稅法>頒布以來,很多企業對<企業所得稅法>的關注就集中在如何界定"高新技術企業"上。<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也只是對此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這都為今后配套法規的出臺留下了不小的空間。包含變量的法律條文,挑戰著政府和市場的想象力。法律和市場,如何完善和互相完善?

  <企業所得稅法>的頒布實施將是我國法治建設和稅制改革進程中的亮點,如何保證這個充滿美好愿望的開篇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局?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聯合21世紀經濟報道,舉辦題為"新稅制背景下的企業生態"的討論會,參加討論的有德勤稅務合伙人張凡先生,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IEMBA班的學員、網通寬帶網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吳曼,沃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齊中祥,珠海BP化工有限公司鄭松梅,其勝威納(上海)潤滑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滬光等參與討論。論壇由香港科大商學院傳訊及對外事務主任孔芬芳和本報記者李振華主持。

  外資不會輕易撤離

  <21世紀>:<企業所得稅法>施行之后,內外資企業稅率統一為25%,就整體而言,外資企業稅率上調,內資企業稅率下調,這將給內外資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影響。新稅制提高了外資企業的稅收成本,這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進入中國的外資?

  張凡:稅收優惠是中國吸引外商投資的手段之一,中國是否能持續吸引外商投資,取決于整體投資環境的持續改善,基礎設施的完備,以及法律及實施手段的完善等等。中國經濟發展規劃及方向,目標是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增加產品的高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限制發展"兩高一資"項目和行業。因此提高引進外資、技術的質量是實現中國現實發展目標的需要。

  對于吸引外資而言,雖然統一稅率相比優惠稅率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不應占主導地位。中國加入WTO后,市場已經逐步開放。市場對投資者的吸引占主導地位,必然將吸引相當量的外資進入。加上其他投資條件的完善,因此很大程度上將抵消稅率調整造成的一定負面影響。

  所謂稅率上升僅指特殊地區及生產型企業,對于非生產型企業,除經濟特區外,其他地區皆高于新稅法的稅率。尤其是對于新開放的行業,如金融、保險等行業。從這個角度來看,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實際上下降了,因此這些原有的外資不會撤出,反而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對于原有的有些稅收優惠,由于沒有饒讓條款,有些納稅人并不能享受到實質優惠。因此低稅率優惠影響不是全面的。可以肯定的是,原來低稅率區域或避稅區的投資者將受到影響。

  張金陽(埃邁貿易有限公司):一般的外資企業來到中國,大約有一年到三年的成長期,在這個時期里,企業所得稅法對大多數企業來說不是最關鍵的,企業最關注所在國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是否公平、透明,這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前景。

  一個企業要發展的話,在不同階段它會有不同的關注點,在成長初期,它可能把勞動力的成本、工薪和稅收這些方面看的比較重,但是一旦度過發展期以后,企業主要關心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以無論是哪個行業的企業,最終的優勢應該體現于其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不能依靠一些優惠政策。

  劉滬光:對于我所從事制造業企業來講,我覺得稅率的調整對我們影響是比較大的。因為整個公司在中國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包括勞動力價格,所有的生產材料價格都在提高,我們的盈利空間在逐漸縮小。

  我覺得,統一所有企業的稅率,所有的企業都具有國民待遇,這是沒有爭議的,所有的企業都放在一個共同的環境里競爭,這樣有利于企業的優勝劣汰,讓好的企業成長起來。但是我認為25%的這個稅率還是偏高的,這個稅率在國際上比較也是不低的,在國家有如此大量的外匯儲備的前提下,要真正的"藏富于民",應該讓企業獲取更多的錢,企業有了資本才能承擔它的社會責任,在不盈利的前提下這些都是妄談。

  另外,我國的法律配套有一點問題,比如每次出臺稅法,都需要等待相應細則來明晰稅法的實施效果,這樣企業就有一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感覺,不曉得下一刀會砍在什么地方。如果國家要出臺一個新的稅法,企業當然希望這些實施細則的方向能夠相對明確一點、透明一點,否則企業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投資會比較短視。

  <21世紀>:比如新加坡企業所得稅差不多20%,中國的稅率相對還是高一些的。這是否會使部分的外資企業逐漸轉移到其他條件不是太差但稅率偏低的地區?

  張嘉祥(希米亞股份):我相信很多企業都會有這個考慮的,因為他們會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但是很多外資企業在中國設廠,最初的想法大多有兩點,一是為了降低成本,二是看中了中國巨大的潛在市場。所以要看哪一種想法會占上風,比如勞動密集型的產企業,如果它覺得成本控制非常關鍵,那么它可能會考慮,是不是把生產基地往勞動力成本更低、稅務負擔更小的地區或者國家轉移。但是如果是為了占領中國市場的話,我相信外資企業并不會輕易撤離。

  潘永淼(廣州爍今服裝有限公司):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企業的發展需要有很多的配套條件,比如一個企業要移到內地城市,或移到東南亞,我覺得最關鍵是物流、管理水平等綜合配套條件。一個企業在一個地方形成規模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比如越南也好,印度也好,那里的勞動力雖然比較便宜,但是他的配套并不好,物流很慢,而在中國很多城市配套條件相當好,這是多年積累的成果。所以企業要轉移是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很多外資企業在國外嘗試了以后,吃了虧,遭受了更大的損失,最終還是會回到中國來。 雖然企業所得稅提高了,對勞動者的保護增強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但是這樣更能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是一種洗牌的過程,是一種好事。

  <21世紀>:舉一個例子,美國的企業所得稅是40%,但是為什么美國仍然能夠吸收全球最優秀的公司,包括高科技公司、金融服務的公司?

  吳曼:其實美國是經過了一個過程,中國也是如此,中國之所以把稅率內外合一,所有企業享受國民待遇,我覺得是因為中國越來越不想成為一個世界工廠。在過去若干年中,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工廠,在美國的超市里,到處可見中國制造的商品,但是在頂尖的商場卻看不到。中國在現階段,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很多行業都開始開放,包括電信、航空、銀行、保險等等,中國開始能培育中國自己的一個市場環境。這可能對于制造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最大的挑戰是怎樣做到轉型,成為一個世界公民,而不僅僅是立足于中國,做中國人的生意。

  對于企業來講,它們關心的是交了那么多稅以后能夠享受什么樣的待遇,這可能是最關鍵的。稅收肯定還會細化到行業,比如在香港、新加坡、韓國等經濟體,企業所得稅會有一些細分的細則,包括相應的減免措施,這個可能對企業來講最關鍵的。稅率從33%到25%,國民待遇等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稅的節省只是節流,畢竟企業更看重的是開源。

  高新技術企業面臨洗牌

  <21世紀>:兩稅合并后,內外企實現同等的國民待遇,在座的都是企業家,請問內外資在中國是否真的實現國民待遇?從細節上是怎樣體現的?

  張凡:在新稅法下,內、外資企業享受同等的稅收待遇。對內資企業而言,無論國企或民企,都會對其提高競爭力起到促進作用,從整體稅收政策來講,不僅起到促進國企、民企發展壯大的作用,也體現了鼓勵內資企業走出去的政策。也表明在新稅法下,所有的居民企業享受同等稅收待遇,意味著在稅收上,國企和民企都站在了同一個平臺上,將促進內資企業在一個全新角度下看待自己的發展。

  齊中祥:從宏觀來講,這次企業所得稅法的改革,我覺得國家的決心很大,從數據上看,比如我國整個年稅收總額在5萬個億,其中企業所得稅占20%,即一萬億,如果按照新稅制計算的話,企業大約每年少交一千億,也就是企業所得稅總額的10%,應該說這個利潤數字是很大的。

  第二,新稅法比較好的體現了稅收本來的作用——公平與效率。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內的企業,都處于同一個起跑線,這一點是很公平的。從效率上講,新稅法對高薪技術企業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和導向作用。比如高新技術企業的稅率是15%,這樣的稅率和香港的稅率是接近的。

  再次,新稅法的政策導向非常明顯,我歸納為"產業升級,內外一致"。對企業來講,所得稅改革,有利于企業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新稅法細則中規定,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理財是15%,當年的研發費用可以抵扣到150%,比如今年你投了100萬,那么可以納入稅前抵扣的是150萬,這樣極大地鼓勵企業進行研發和創新。

  <21世紀>:新稅法對高新技術企業會有一定的稅收優惠。對于什么是高新企業將會有重新的認定,這是否會對相關產業產生一個洗牌的作用?

  吳曼:肯定會,因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進入門檻是比較低的,只要你有一個好的想法,好的商業計劃,能夠說服投資人,基本就可以成立的。但是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需求量比較大,很多企業因為不能保證持續的資金流而倒掉。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視頻網站,2006年大概有上千家,到2007年就已經剩幾百家了,這個過程是一個洗牌的過程。稅收肯定對他們會有非常本質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在它還沒有形成盈利時可能并不明顯,但是產業肯定是一個整合過程,新稅法里的細則和規范,對這些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齊中祥: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要重新做一些篩選,把原本不屬于政策鼓勵的高新企業,卻通過鉆空子取得的這種資質逐漸取消。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國家應該鼓勵真正屬于自主創新的項目,使這些企業得到實惠,促進這些企業更多投入研發。

  鄭松梅:去年BP就碰到了企業資格認定的問題,從行業投入來說,BP的環保工作在本行業內是投入最多的,技術上也是最先進的。但是,從目前的<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來看,BP不屬于高新技術企業,就不能依據這一點享受稅收優惠,這會影響到整個企業的發展思路。

  產業導向的作用

  <21世紀>:<企業所得稅法>對稅收的優惠,以產業為主導,比如從事農林牧漁以及環保和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享受稅收優惠。從這種稅收的導向上來看,它的成功程度會有多大呢?企業如何看待<企業所得稅法>對不同產業的稅收優惠?

  張凡:新稅法的制定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家發展政策的轉移,即從出口導向轉為更重視內需的經濟體制,同時也體現了國家推動科技加速發展、加大治理環境的力度。作為體現這一變化的重要例證,新稅法所規定的新稅收優惠政策大都與這些方面密切相關,例如高新技術企業15%的低稅率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延續,以及特定產業、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和環保節能項目的減免稅規定等等。而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賦因此會降低,將在一個更公平合理的環境中與外商投資企業競爭。上述政策的調整,既可以減輕外部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發展和完善內部市場機制,同時也給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新的平臺。

  齊中祥:現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從政府層面來講,出臺<企業所得稅法>,具有一定的法律政策導向,比如,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享受稅收優惠,從事環保項目的所得也可以享受稅收優惠,這些方面都和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有關。另外一個重要的發展思路是可持續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通過一些產業的更新換代,這才能取得國家的長久發展。從整體上看,<企業所得稅法>符合新的發展理念,對中國的轉型,能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

  林智生:<企業所得稅法>具有積極的意義,為今后企業重組創造了非常好的平臺。現在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全國不同地區差別太大,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又面臨GDP績效考核,如何保證<企業所得稅法>在各個地區得到較好施行,如何對待針對<企業所得稅法>所出現的稅率議價問題。

  <21世紀>:對吸引外資較多的地區,由于外資企業稅率上調,外資企業的成本相應提高。為了避免外資企業的流失,有些地方政府有可能會以補貼的形式對外資企業予以一定的稅收返還。如何看待這一點?

  張凡:從國家的整體發展策略而言,除了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國家并不鼓勵地方政府以補貼形式來吸引外資。這一點新稅法亦有所體現。新稅法在規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方面,明確被批準的不征稅收入和免稅收入可以扣除。但是上述兩項扣除的決定權屬于中央政府。因此除上述扣除外,企業的補貼收入皆屬于征稅范圍。

  <21世紀>:<企業所得稅法>的稅收優惠轉變為以產業為導向。這種導向長期發展的結果,會不會造成政策失去了靈活性而導致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

  張凡: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國家實現整體發展目標所制定的綜合政策,稅收政策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預見的發展方向是國家在推動相對發達地區產業升級的同時,亦會加速相對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齊中祥: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后發優勢",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服務業比較發達,這些城市的容量也比較大,這些產業如果放到西部地區的一個縣城是很難發展起來的。不過,內地很多不發達地區的礦產資源一般都比較豐富,對推動經濟增長而言,資源是自然天賦,在這種情況下,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是它的重要優勢,怎么利用這些資源,就是當地政府的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稅收先行?還是創新先行?

  <21世紀>:<企業所得稅法>施行之后,和以前的企業所得稅法還有很多的銜接工作,在今后的所得稅法施行和具體細則的出臺過程匯總,企業會面臨怎樣的問題?有哪些建議?

  張凡:新稅法的頒布實施是中國稅制改革的重要步驟,完成了所得稅制的改革,為開展研究其他稅種的改革提供了經驗、時間、人力和財力。下一步的稅制改革的方向,一方面將完善現有稅制,如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制,解決在股息方面的經濟性雙重征稅;以及如何促進生產型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盡早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進程;另一方面將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制定新的稅法,如通過設立物業稅這個新稅種,既可以達到對于物業運作的稅務調節,亦達到修改和完善房產稅的目的。稅制的完善將使中國的稅收體制更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

  劉滬光:我們比較關心的是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具體是什么,由什么機構來認定。<企業所得稅法>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依然有較大的優惠,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確定我們的企業是否是高新技術企業,此前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今后是否還會保留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格而繼續享受稅收優惠?

  林智生:關于企業所得稅,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是,應該稅收先行,還是企業創新先行?我的看法是除了國家指導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體現國家競爭力的產業,由國家直接認定,大型國企去經營,其他的產業和企業應該平等競爭,優勝劣汰,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性和創造力。國家不需要出臺太多的標準和規范。我覺得應該是先讓企業產生利潤,讓所有的企業真正的發展產業。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