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曙松:擺脫對貨幣對沖的政策依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00:34 21世紀經濟報道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 2007年是中國金融業結束WTO過渡期、進入全面開放階段的第一年。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共十七大的召開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方向奠定了基調,也昭示金融改革進入一個新的推進階段。在面臨國際市場次級抵押信貸危機和流動性過剩、通脹壓力加大等復雜局勢,金融改革的推進和運用金融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相互影響、交織進行,使得2007年成為多項金融改革邁出了關鍵性步伐的年度,也為2008年的金融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 在新的形勢下,我國政府已明確,下一步經濟工作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2008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但是,目前貨幣政策操作基本上依賴貨幣政策的對沖操作,包括準備金率的提高、央行票據的發行、外匯市場的對沖操作乃至對于信貸增長的窗口指導。 從政策層面看,貨幣的大幅度對沖以及信貸的控制,并不可能解決結構問題,因此只能是權宜之計,政策操作的重點應當是迅速推動結構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從而放棄對于大規模、持續性的對沖的依賴。 在當前通貨膨脹已經日益顯現強大壓力的時期,應當堅決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降低對于大規模持續對沖的依賴,因為這種貨幣對沖的政策依賴,其政策成本日益增大,已經成為推動通脹、乃至推動經濟過熱的重要政策導火索之一。不降低這種政策依賴,防范通脹和防范經濟過熱可能難以取得預期的政策效果。 我認為,擺脫對于貨幣對沖的政策依賴,需要從幾個方面來推進經濟的結構改革。一是降低國民儲蓄率。對應于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和居民儲蓄,應當分別采取不同的政策舉措,政府儲蓄的降低首先需要轉換財政政策從直接投資為重要目標的財政轉型為公共財政,并且在財政收入大幅上升的時期積極減稅;企業儲蓄的降低需要有待于建立完善的分紅制度。二是降低對于外部需求的過分依賴,促進內需主導的增長模式。這并不意味著排斥中國經濟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國際經驗表明,匯率升值也可能并不會顯著影響到這個進程的推進,因此,加大對于相關領域產品的進口、適度擴大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消費需求的提高都是值得強調的政策舉措。三是客觀看待對外直接投資。基于現有的資金流動的監控體系,港股直通車完全可以實現完全封閉的從內地資金換匯并且匯出、海外投資市值波動等的嚴格監控,外匯監管機構可以隨時從金融機構監測流出資金的規模、方向、海外投資的市值波動等等,也可以自主控制流出資金的規模和門檻,因此所謂形成資本管制巨大缺口的擔憂并不存在。從宏觀平衡角度,這種適度的資本管制放松,有利于平衡國際收支,減緩內部平衡的壓力。四是放松對于一些行業的準入管制,打破壟斷行業的準入限制,鼓勵服務業等的發展,鼓勵居民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在此基礎上,以更為靈活的方式放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同時也給予人民幣更為靈活的升值空間。 當前,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建設的完善越發緊迫,分業監管的協調成本和監管效率問題正在影響著中國的金融創新和發展。一方面,有關政策已經逐步允許銀行、證券、保險、信托、財務公司、租賃等行業跨行業投資控股,部分企業已走上了分業經營下通過金融控股公司形式實現混業經營的間接道路,比如平安集團、中信集團、光大集團等。另一方面,在長期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下,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成本不斷提高。分業監管的模式以監管權力劃分為特征,這種模式客觀上變相割裂了統一的市場。而統一互聯的金融市場才有效率的。例如,2007年國內理財產品蓬勃發展,但銀行類、證券類和保險類這三種理財產品的規則是不一樣的,還有這三類機構的QDII產品的標準也各不相同。這些規則標準的不統一都降低了監管效率,造成了市場分割。 目前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是在2004年6月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聯合簽訂的<在金融監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備忘錄>的基礎上設立的"三會"之間的監管聯席會議機制和經常聯系機制。 還有,要把握次級信貸危機對于未來金融創新的影響。從2007年3月開始,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債券市場出現震蕩,債券價格大幅下跌,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多家知名金融機構紛紛倒閉或出現流動性危機,股市、匯市、商品市場異動頻繁。國際金融市場在短短幾個星期之內,從資金過剩逆轉為信用緊縮。雖然歐美的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采取了降息、注資等一系列補救措施,但次貸危機的影響沖擊遠未結束。 次貸危機暴露出來的問題及后續的發展趨勢值得高度關注。經濟上行周期中金融機構風險意識往往趨于弱化,同時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另外,金融監管體系存在重大缺陷,對金融機構放松借貸標準的行為沒有及時進行風險警示,對中介機構缺乏有效監管。從目前來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局勢動蕩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直接沖擊雖然并不很大,但應該做更為積極、更加充分的準備。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