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文化產業重在維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00:34 21世紀經濟報道
王東京 王東京: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魅力無窮,但把文化當作產業發展,卻起步晚,滿打滿算,也不過10多年。最近政府說,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高瞻遠矚,意義深遠。有政府的重視與推動,我相信將來中國文化產業前景一定可觀。短期內,若說追上先進之邦有困難,那么長期看,不應是天方夜譚。國人當自強。時不我待,關鍵就看政府如何出招。 據我了解,兩年前美國文化產業總產值達8300億美元;英國為610億英鎊;分別占它們當年GDP的6.65%與8%。韓國是新型工業國家,人口不到5000萬,而文化產業的產值達710億美元,占GDP的8%。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口超出韓國20倍,而文化產業產值僅為430多億美元,GDP占比不到2%。這樣看,中國文化產業無疑是落伍了。 中國是文明古國,又是人口大國,我們文化產業的現狀,與大國地位是不相稱的。其實,人乃高級動物,不僅有物質需求,也有文化(精神)需求。百多年前,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就發現,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會下降。而馬斯洛說,人的需求可分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顯然,除了生理與安全需求,其它皆與文化有關。 以上不是復雜的道理。設身處地想,在日常生活中,你為何要讀書看報?工作之余,為何要聽音樂看電視,或者去找朋友聊天?所以如此,是因為文化需求與物質需求一樣,也是人類與生俱來。有人曾在北京西客站做過調查,問行人若吃飽穿暖后再有10元錢,是去喝啤酒還是看電影?答案有趣,選擇一半一半。千萬別小看這個數字,它至少告訴我們,當人的生存需求滿足以后,物質需求與文化需求是對等的。 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經濟學說,需求引導供給。既然市場對物質產品與文化產品有等量的需求,可為何文化產業會落后于工業呢?文化部副部長孟曉駟博士有過解釋,她認為癥結在文化產品的維權成本要高于工業品,由于維權成本高,所以多數企業寧肯投資工業而不投資文化產業。若此說成立,那么進一步的推理是,發展文化產業關鍵在降低維權成本。 我贊成孟博士的觀點,讓我們先看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世界上所有國家,文化產業起步通常都晚于工業,為什么?從維權的角度看,是由于工業產權保護立法要比文化產權保護立法早。就我所知,人類第一部工業專利法,1474年誕生在威尼斯;而關于文化產權的法律,最早則是1709年英國頒布的<安娜法令>。相比之下,文化產權保護立法落后了不止200年。 第二個現象,中國的文化產業為何落后于西方國家?我的答案,是中國的文化產權立法晚于西方。1910年,清政府才頒布<大清著作權律>,比英國整整遲了200年。比西方國家共同締結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泊爾尼公約>也晚了數十年。而新中國的第一部<著作權法>,1990年通過,次年才實施,這樣算,比<泊爾尼公約>又晚了百多年。 當然,文化領域立法早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權維護會有更高的成本。以英國為例,<安娜法令>1709年問世,而之后相當長的時間,文化產業仍悄無聲息,只是到了上世紀70年代才異軍突起,攻城掠地。何以如此?想來想去,我認為孟曉駟博士的觀點對,是文化產品的特點導致文化產權的維護成本高于工業。 首先,工業品的消費具有排他性,而文化產品的消費卻不排他。比如一只水杯,我買下來就只能歸我享用(支配);文化產品不同,比如音樂光碟,消費者買得的只是文化載體,不是文化產品,產品是碟里的音樂。一只曲子可無限制復制,你可以聽,我也可以聽,我聽不妨礙你聽,所以消費沒有排他性。 其次,由上點決定,由于文化產品消費不排他,而消費者購買的只是文化載體,而非文化產品本身,那么復制載體的成本,必會大大低于文化產品的成本。比如一部30萬字小說,作家也許花10年寫成,而印制一本書的成本不足10元,也正是由于文化載體的制作成本低,所以才有盜版書大行其道,屢禁不止。 再次,由以上兩點決定,維護文化產品的成本會高于工業。仿制一只普通水杯,成本與原生產成本相若;且一只水杯被盜,侵權者也僅一人;而仿冒文化產品,因為成本低,以小博大,侵權者往往是千家萬戶。早20年,鄧麗君的歌曲盒帶,私自翻錄者應不計其數吧?由此看,打擊文化侵權的成本怎能會不高于工業呢? 確實,維權成本高,是妨礙文化產業發展的要害所在。近40年,西方文化產業龍精虎猛,欣欣向榮,既得益于政府對文化產權的嚴格保護,也得益于現代科技為保護文化產權提供了手段。在美國,如未經版權人許可從網上下載一首歌曲,最高可罰2萬美金,而俄羅斯與歐洲不少國家,盜版被列入刑事犯罪,侵權將有牢獄之災。從科技維權看,目前美國已研制一種藍光DVD技術,令DVD光碟無法復制,這樣也就大大省去了廠商維權的成本。 他山之石,當可攻玉。中國文化產業剛起步,政府若有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我以為頭等的大事也是維權,不僅要有法可依,關鍵在執法要嚴,對文化侵權行為,要重拳打擊;同時,政府還應有適當投入,扶持文化企業用高科技維權。在商言商,企業是要賺錢的,只要文化產業有利可圖,哪有企業不投資的道理?若投資者能蜂擁而至,那么可以肯定,中國文化產業大繁榮則為期不遠矣!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