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 18:28 中國產經新聞
文/本報評論員 余牧 居民收入是消費的基礎,當前內需不足主要根源是居民收入偏低,分配制度不夠合理。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這不僅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關系到如何體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問題。 按照十七大報告的精神,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應從5個方面進行。 一是初次分配要向勞動傾斜。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而相當一段時期在初期分配中表現出來的是“弱勞動、強資本”。2006年我國居民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時的17%下降為10.6%,而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以遠遠高于經濟和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連年大幅度增長。2000年—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9.8%,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5.6%,而同期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9.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年均增長28.2%。這都說明,在初次分配中資本所得偏多,勞動所得偏少。這不符合按勞分配為主原則,也有失社會公平。關于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提法上曾有幾次變化,開始講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顯然把公平放在次要地位。后來又改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沒有改變初次分配勞動偏低以及高低差距過大的狀況。十七大報告強調初次分配也要注意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這就使分配調節功能前移,應該使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在分配中獲得相應的比例。按照十七大報告精神,應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再分配向民生傾斜。再分配主要是運用稅收和預算手段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再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同樣是國家和企業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不足以調節初次分配中的不合理狀況。十六大以來,這種狀況開始有所轉變,再分配開始向民生、向農村傾斜。十七大報告提出從多個方面加強再分配調節力度,重點關注民生。應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降低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的稅收政策,增加財政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支出。通過建立國有資本預算,從國有企業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財政增收中拿出一部分,集中用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三是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國民收入差距過大,是當前群眾普遍議論的問題。基尼系數收入差距過大,除私營企業主收入較高外,還有兩種情況,一是部分掌握權力的人利用手中的權力,官商勾結,獲取非法收入;二是一些壟斷行業,憑借壟斷利潤,職工收入很高,這類企業在企業內部高低收入差距往往也比較大。按照十七大報告精神,應該整頓分配秩序,加大調節力度,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要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打破壟斷經營,創造機會公平,建立收入分配的陽光政策。 四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社會保障是社會的安全閥,居民的養老、醫療有了保障,子女教育負擔減輕,居民消費沒有或減少了后顧之憂,內需才能擴大。十七大已經確立了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即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這方面,黨和政府決心很大,各方面工作正在進行。 五是努力實現2020年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數。這是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理想分配格局,即在居民收入格局中,高收入與低收入均占少數,中等收入應占多數,呈橄欖形狀態。從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格局來看,中等收入者約為15%—20%,這幾年這一比重以年均增加3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上升。要在未來13年中實現中等收入者超過50%的目標,還要作多方面努力,包括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鼓勵群眾增加創業收入等途徑,爭取實現這一目標。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