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部一些污染項目西進覓“生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 07:34 經濟參考報
在日益明顯的資源環境瓶頸面前,東部產業轉型、轉移的步伐加快。記者近日走訪江蘇、浙江、甘肅等地發現,一些在東部無法繼續生存的污染企業轉移到了環境門檻較低的中西部地區。東資西進成了“東污西進”,環保成了部分地區招商引資中營造的“洼地”。 溫州第一民企正泰電器看中了溫州城區邊上一塊118畝的土地,但到完成報批、拿到土地,已經是整整3年之后。這是東部“寸土寸金”的真實寫照。 土地已經成為制約江浙地區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不愁項目愁地根”的現象普遍存在。 除了土地,水電供給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林可夫說,電器行業世界級的測試中心荷蘭凱瑪與正泰合資成立指標測試中心,這意味著正泰能輕松拿到歐盟市場通行證,但當地無法保證足夠的電力進行大電力測試。而園區用水也非常緊張,夏天經常停三天供一天,有時候員工一個星期也不能洗一次澡。園區有兩條供水管道,除了所在的樂清市,還從永嘉縣引水。 另一方面,東部的環境承載力也趨于飽和。江蘇省溧陽市綢繆精細化工集中區面積2.15平方公里,2003年開始運行,現有25家企業,其中外商獨資企業5家。村民陳小保在附近種著5畝地,他認為化工廠污染嚴重影響了莊稼收成。他說:“在化工廠打工的大都來自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本地人寧肯去外地打工都不愿意在家門口上班,怕中毒! 在經歷了太湖藍藻事件之后,無錫市痛定思痛,提出寧可發展慢一點,也要把太湖治理好。全市計劃在2007年和2008年兩年內關閉772家小化工,136家“五小”企業中計劃關停54家,“三高兩低”企業中112家以整治為主,21家將被關停。僅宜興市周鐵鎮,2007年就關停了100家小化工企業。 周鐵鎮鑫宇尼龍化工有限公司的老板宋新民告訴記者,其實好多企業在前幾年就預見到,在太湖邊搞化工廠做不長,部分企業已經陸續向蘇北、安徽等地轉移。 浙江溫州管理科學院院長周德文長期跟蹤研究溫州模式,他說,溫州的土地價格已經漲到每畝150萬至200萬元,原材料都要從外地運進來,每年大約有2000家企業遷移到外地,如福建的福鼎縣、浙江的臺州、金華等地,溫州一度繁華的制革業,已有100多家企業整體遷移到山東濱州。 招商引資莫成“招商引污” 然而記者走訪發現,中西部地區在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時,對自身環境容量認識不清,對污染后果認識不足,部分地區甚至有意識地以“環保洼地”作為招商引資的賣點,產業轉移可能變成污染轉移。 據無錫市經貿委副主任龔聘介紹,截止2007年10月底,無錫市已關停582家化工企業,31家“五小”和“三高”企業。其中228家屬于違法違規企業被依法強制關閉,其余的是工藝落后、污染大、安全保障差的企業。 但這些被關停企業卻意外成了外地招商引資的“香餑餑”。來自東北、四川、江西等地的招商團隊,日夜駐扎在太湖邊,招攬被關停企業。一些鄉鎮和工業園區甚至給出“零地價”“巨大的環?臻g”的承諾。盡管無錫市提出不主張、不介紹關停企業外遷,不允許向外來招商者提供被關停企業名單,防止污染搬家,但記者采訪發現,對于這些企業的去向,當地政府很難干預。 由于污染嚴重以及安全事故頻發,溧陽市綢繆精細化工集中區內多家企業將被關停。其所在的別橋鎮黨委書記蔡金龍向記者透露,江西某縣一位副縣長開車來了3次,希望幾家即將搬遷的日韓企業能過去投資。 浙江溫州市下轄的平陽縣近年來下決心關停污染嚴重的皮革企業。2004年全縣皮革企業從1290家減少到165家。2006年165家皮革企業再次重新組合成39家,生產皮革的核心設備3300個轉鼓最終減少到了469個。據平陽縣副縣長陳景寶說,這些被關停的小皮革廠,有的轉行,有的轉移到鄰近的省區去發展。 溫州龍灣區的皮革制造業是從臺灣轉移過來的,當初被福建廈門市拒絕后落根在這里。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追求快速發展的溫州也曾在產業選擇上饑不擇食,環評未評,污染未治,給現在的治理造成了極大壓力。這些年皮革制造業在向中西部轉移,比如在重慶打造“西部鞋都”,有幾十、上百家企業遷過去了。 先污后治是“少慢差費” 太湖藍藻事件之后,江蘇全面提高了化學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門檻大大高于國家標準,部分名錄的產品將不能再生產,這將催生相當部分化工企業搬遷。 在緊鄰太湖的宜興市周鐵鎮,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各地在環保方面所面臨的壓力不同,地方政府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不同,各地的環境容量也不同,這些因素都使得各地的環保門檻差別很大。“至少各地都要守住企業排污的‘國家標準’這一底線,才能解決目前的困境! 溫州市原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馬津龍認為,溫州能接受的產業在發達國家可能是禁止搞的,而溫州現在想推出去的產業,中西部地區卻是樂于接受的。環境容量在東、中、西部地區因發展階段不同,產業聚集程度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性。 記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采訪發現,這里的城市都建設了產業園區,其中又有相當部分以化工類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這些園區都完成了巨大的前期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極度渴望項目入駐,處于嗷嗷待哺狀態。 甘肅省金昌市環保局局長石春山介紹,當地的環保政策雖然是全國統一的,但實際執行的準入門檻不同,這也是過去西部招商引資引來污染和落后產業的原因所在。白銀市高技術產業園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閆新平說,目前園區已入駐建設項目甘肅省55個,已建成的23個項目中有7個是化工類項目,而且化工產業規劃是園區未來招商引資的重點,也是規劃做得最細致的。據介紹,白銀高技術園區設立5年多來也拒絕了10多個高耗能、高污染項目,但是閆新平認為,西部地區引進項目要從一開始的饑不擇食到有選擇、有重點地招商,需要一個過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類似這種觀點在西部地區干部中具有普遍性。一些西部地區的干部甚至認為,東部地區環境容量已經承載不了,但西部地區有廣闊的戈壁沙漠可以用來排污。他們對承接產業轉移帶來的污染包袱仍存在一種盲目樂觀的想法。 金昌市2007年關停了全市所有的12家造紙廠,以及14家土法石灰窯和5條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鐵合金生產線。金昌市經濟委員會主任魏育麟說:“很多企業前幾年招商引資的時候都是拍胸脯承諾,但到現在都沒有做環評,企業在環境治理上也交了很多學費,最終只能關閉。這是非,F實的教訓,短期看降低環保門檻體現了辦事效率、高效服務,回頭看是少慢差費,不是多快好省。產業轉移必須符合國家政策,不合理地降低門檻,到了一定階段就走不下去。國家和老百姓都不答應!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志彪認為,現在東部拿錢治污實際上是在為以前的錯誤行為買單。在新一輪的產業轉換升級和產業轉移階段,國家要從政策和體制設計上預防其中可能會發生的環保風險,其中的關鍵是干部政績考核中要納入當地人民的評價。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