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著力開放:建設西部地區新增長極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00:14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吳紅纓 實習記者 宋超 2008年的重慶兩會,最熱的話題是“開放”。 1月20日上午,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在該市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做<重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時辟專章強調,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將“著力增強改革開放動力”。 加大對外開發力度,建內陸開放性經濟,這是去年12月1日履新重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薄熙來為重慶跨越式發展提出的新路徑。 “重慶的出路在擴大開放” 1月20日參會的重慶市人大代表們都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開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開放”的篇幅,占到近三頁。其主體思想是,“重慶要在擴大開放中形成參與國內外競爭的新優勢”。 一位人大代表指出,這反映了薄熙來的施政綱領。毫無疑問,開放將成重慶今后發展的主旋律。 據統計,2007年重慶全市GDP達411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788.6億元,綜合經濟力較2002年有大幅提升。但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對外開放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等矛盾依然存在。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楊開忠稱,重慶僅僅靠自身條件來發展是難以跟上時代步伐的。由于地域位置和歷史的原因,重慶自身經濟發展還是相對落后,表現出來是產業、企業等經濟實力的積累薄弱,順帶表現為經濟建設和管理的經驗較少,對內,無法內聚;對外無法外斂。中心城市在西部尤其是西南區域的效應不明顯。 楊開忠建議,重慶應結合統籌城鄉綜合實驗改革。一個突破口是進行對外合作體制改革,開放首先面對的是和周邊地區的開放和合作,做西部區域經濟中心,另外才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這樣才能在西部城市中依靠自身相對較大的生產力、消費水平來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兩者做起來之后才能吸引周邊的和國際的資源。 所以,商務部部長出身的薄熙來,在到渝的1個多月時間,在公開場合,一再提及開放對于重慶的重要性。 薄熙來表示,“我到重慶后,重中之重的任務,就是與大家一起貫徹落實總書記作出的‘314’總體部署”。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通過不斷完善軟、硬環境,使重慶逐漸轉化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314”總體部署,是指2007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接見重慶代表團時指出的,中央政府希望重慶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 薄熙來稱,這一講話,體現了中央寄望重慶要在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支點中發揮重要作用。“314”總體部署被列為重慶新時期的發展總綱。 薄熙來認為,重慶要實現這種跨越式發展,“最根本出路在擴大開放,最大動力也在擴大開放”。 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認為,薄熙來提出,通過開放,吸引國內國際產業、貿易轉移,從而加快城市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這將成為重慶作為統籌城鄉綜改實驗區的核心所在。 路徑選擇 政府工作報告闡述了重慶擴大開放的種種途徑。 一是建設西部最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包括擴大內需,發展總部經濟,現代物流和會展經濟,現代服務業,發展資本、產權、技術等要素市場。 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所所長李勇稱,該舉措的意圖,在于打造一個對外開放的平臺,以促進物流,貿易業的發展,聚集國內各種資源要素。 第二個途徑是大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具體而言,包括打造一流口岸、提高內外資利用水平;擴大外貿進出口規模、“堅定不移地‘走出去’及推進區域合作”。 爭取設立內陸保稅港區被作為重慶打造一流口岸的重要落棋。重慶從去年起,圍繞長江上游的寸灘港,提出申請內陸地區首個保稅港區的設想。隨著薄熙來來渝,這一設想轉化為現實的可能性日增。 這也是薄熙來來重慶一個月時間內重點關注的事件之一。而早在去年10月份,重慶市政府就與商務部共同簽訂了<共同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合作備忘錄>,其中就包括商務部將就重慶設保稅港區事宜,積極與海關總署等部門進行協調。 薄熙來赴渝后所關注的另一項重點工作,是打造一個與保稅港區無縫連接的物流平臺。 知情人士透露,在薄熙來努力下,重慶已與鐵道部達成協議,確立由鐵道部為主要投資方,在重慶沙坪壩區建40平方公里的國際集裝箱中心站,建成后由有國際資本背景的中國鐵路集裝箱運輸公司運營。 “光憑寸灘灘水路,物流還做不起,必須跟高速路、鐵路、空港相連,才能解決貨物的進出,這個集裝箱站,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建。”上述人士稱。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