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新”或被叫停:救贖還是圖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0:06 燕趙都市報
(本報記者:武巖生) 自從2006年基金銷售火暴以來,銀行系理財產品似乎有些黯淡了,不過隨著去年一些藍籌股的陸續回歸,銀行系的申購新股類產品成為耀眼的明星。首發打新股理財產品的中信銀行,其產品最高年收益達到了33.89%。 在居民理財知識和渠道有限的情況下,這種產品以近乎“零風險”的高回報備受投資者寵愛。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和客戶,各大銀行紛紛推出打新股理財產品。但是最近坊間有言論表示,因為這些產品稀釋了中小投資者的中簽率,而新股發行方式也可能發生改變,銀行打新產品可能面臨叫停。 “打新”產品毫無技術含量? 有數據顯示,2007年商業銀行發行的581款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有70%都是用于打新股的,新股申購資金動輒過萬億元的情況時有發生。 有悖于“高收益高風險”的市場規律,在享受幾乎“零風險”的同時,打新股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基本可達25%至40%。某國有商業銀行人士表示,作為一種理財產品,該產品的設計在理財上并無任何技術含量,只要募集到足夠的資金,就一定能中簽溢價發行的股票,收益不菲。而這種簡單的操作模式,也注定了其收益率對所打新股的依賴性,高收益實際上無法長期保持。去年12月起至今,并無與上述上市公司分量相當的公司上市,巨量“打新”資金面對一些上市的小盤股有力無處使,申購中簽率和首日漲幅均大不如前,收益自然下降。如去年12月初上市的成集成和利達光電,網上中簽率分別僅為0.02878%和0.02193%,按此推算,要確保中500股新股,需要動用的資金分別為1719.6萬元和1162.8萬元。上述兩只新股上市首日的漲幅分別為86.87%和116.67%,按此計算網上申購收益率僅為0.025%,甚至低于一年期的定期存款。而這種現象如今已不是個別。 “打新”產品稀釋中簽率 有網友認為“銀行打新理財產品是中國股市的寄生蟲”,因為打新理財產品的資金從來不會進入二級市場,導致新股中簽率連創新低,甚至出現了3000多萬元才能中500股的最低中簽記錄。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打新資金”所獲得的“高收益”實際上應該屬于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因此,“打新”理財產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部分居民的理財渠道,但卻是建立在剝奪二級市場投資者利益基礎上的。 從股市發展看,打新理財產品一般都會集中拋售所中股票,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股價的下跌,不利于新股上市后的穩定發展。 新股發行方式將改變 “打新”產品或被叫停 近期有媒體透露,由于面臨資本市場的壓力,監管部門已就此向銀行征求意見,目前尚未有定論,但不排除對“打新”產品進行限制甚至叫停的可能。 除去上述打新產品的負面影響外,從目前有關媒體的報道來看,管理層改革現行新股發行制度的決心已下,不久將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稿。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可能借鑒香港市場的“一人若干股”的做法,則中小投資者利用自己的賬戶直接進行申購,就可以成功申購新股,完全沒有必要通過銀行的新股申購型理財產品申購新股。如果新股發行制度一旦改變,“打新”理財產品將失去用武之地。 就“叫停”傳聞,記者先后采訪了省內多家國有商業銀行,各行有關負責人均表示,目前并沒有收到相關通知,但同時,各家銀行已經開始著手對這類產品進行調整。目前市場上,多款由不同商業銀行推出的混合型新股申購產品頻頻面市,部分發行單純“打新”理財產品的銀行也已經打算擴大產品的投資范圍。比如工行目前一款“增強型打新股產品”,其在設計上就聲明,除打新股之外,還可以做信托、債券類的投資。業內人士認為,這是銀行為了應對可能的政策之變。 “打新”理財產品的最終命運尚未可知,但從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適度限制勢在必行。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