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撬動農村消費需要信用杠桿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09:05 中國經濟時報
■周紀安 我國農村有1.8億農戶、7.3億人口,農村消費水平的高低對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至關重要。 近來,為了提升農村消費水平,各地紛紛出臺促進措施,政府限價、財政補貼、企業讓利等等。不同的措施有一個共同點,大都希望通過降低產品價格去刺激農村消費。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可能不如預想的那樣好。因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被忽略了,那就是:我國農民的收入仍然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間歇性、滯后性”。大多數農戶并非像城里人那樣隨時隨地“持幣待購”,農民對價格的敏感度并非和城里人一樣高。在農村,無論是農業生產資料銷售渠道,還是消費家電銷售渠道,普遍缺乏“賒銷、信貸、分期付款”等信用工具的支持,僅僅是價格降低幾個百分點,農民買農資、購家電仍然要全額付款,現款現貨,農村的消費水平不會大幅度提高。 農村的種田戶,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和小型農機具的成本投入集中在每年的二、三月份,而他們的現金收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一次是在賣掉夏糧后的七、八月份,第二次是賣掉秋糧后的十月份,每年一開春需要大量花錢的時候,正是農民手里最缺錢的時候。收入高峰“滯后”消費高峰六到八個月。 至于農村中的“留守戶”,一般要等到年底,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帶錢回來。深圳是農民工比較多的城市,農民工向老家匯款集中在每年春節前的一個月內。例如,僅深圳農村商業銀行一家在這段時間里就有二十億元左右的匯款流向四川、河南等省份。而在此之前的大半年時間里,那些“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手中根本沒有多少“活錢”,要想添置家電、翻蓋住房,只能等到年底。 近年來,盡管農民收入逐漸提高,但是,這種“間歇式季節收入”模式并沒有改變成為“連續式工薪收入”模式,收入的滯后性極大制約了農民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在每年長達十個月的“收入低谷”里,農民只能量入為出,潛在消費需求無法變為現實需求。即便遇到財政補貼、“家電下鄉”這樣的好事,那些一下子掏不出幾千塊錢去買電視、冰箱的農戶,終究還是不去消費,當然也享受不到政府的補貼。 解決這個難題有一個辦法,就是在“收入低谷”上架設一座“信用橋梁”,為那些種田農戶提供短期農資信貸,春天借秋天還,支持他們購買種子、化肥、農藥、農具;為那些“留守農戶”提供小額消費信貸,年初借年終還,幫助他們翻蓋房屋、購置家電。 可是,眾多的銀行對農村信貸都是顧慮重重,裹足不前,雷聲大雨點小。大型商業銀行,包括農業銀行,都紛紛裁減農村網點,收縮農村業務,只剩下農信社,勢單力薄、步履維艱。從企業角度看,許多農用資料生產企業和家電供應商也不愿意對農村實行放賬銷售。以彩電、冰箱等消費家電產品為例,對于省會中心城市的家電大賣場,供應商一般都采用60-90天收款的信用方式供貨,而對于縣、鄉級市場的供銷社、經銷戶卻一律要求“現款提貨”,農村供銷社當然也無法賒銷給農民了。究其原因,銀行業也好,企業也好,主要還是擔心還款風險。 為了解除銀行和企業對于風險的擔憂,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最近開辦了“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承保化肥、家電等生產企業對農村市場進行放賬銷售的收款風險;下一步,中國信保還準備承保農村商業銀行小額農貸的壞賬風險。這樣,就為增加農村信貸規模和提升農民消費水平提供了一個新的“信用杠桿”。在這個“杠桿”的作用下,可以形成一個信用鏈條:銀行或企業提供小額信貸使農民的潛在消費提前實現,農戶以其年終的收入償還貸款或者貨款,信用保險公司則承保銀行或企業的壞賬風險。 信用保險的杠桿作用將會對農村消費的提升產生倍增效應。希望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進來,深入農村,走進農戶,牽手農民工,為啟動農村消費做出貢獻。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