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俊:拍《家》《四世同堂》非常過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02:40 第一財經日報
接拍電視劇《家》之前,很多人提到汪俊,總是加上“偶像劇導演”的前綴。待他接拍《四世同堂》,又有人說,他拍的將是“偶像版《四世同堂》”。 汪俊顯然不喜歡這種說法。“今天的電視劇跟以前有很大區別,特別講究質感。現在是官能時代,必須用虛一些的手段包裝視覺效果。”新版《四世同堂》中,汪俊選黃磊飾演祁瑞宣,一個胸有大志卻彷徨失措的教書匠;選蔣勤勤飾演韻梅,一個支撐祁家后院事務的婦女。他覺得,“電視劇不像藝術電影,必須拍得很寫實。我們不能找歪瓜裂棗的人來演,得照顧觀眾的審美習慣。” 2007年12月25日,新版《四世同堂》在北京關機,大約今年4月份登陸央視。與此同時,汪俊執導的新版《家》作為2008年開年大戲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陸續播出。 重拍巴金的《家》和老舍的《四世同堂》,對汪俊來說“非常過癮”,“他們的作品有永恒的魅力,那是今天的原創劇本所缺乏的,兩部小說里的人物都復雜而真實,很吸引我。”但他也覺得,“重拍經典就像戴著鐐銬跳舞。” 新版《家》的導演,原先是香港地區導演關錦鵬。當汪俊接替上任時,從團隊到劇本,都換了數輪。 汪俊之前的作品很多,都是《像霧像雨又像風》、《別了,溫哥華》這樣熱播的都市言情劇,接下《家》后,壓力仍接踵而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萬眾矚目,但這是雙刃劍,背負罵名的風險很大。” 他跟學者余秋雨、巴金的女兒等人一起討論《家》的改編,“我始終覺得,最讓我著迷的是巴金筆下的人物和情緒。現代人都是快餐式愛情,很難想象當初那種含蓄執著的、為諾言可以去死的感情。” 《家》的編劇楊曼麗來自中國臺灣地區,之前并沒有接觸過《家》《春》《秋》,但捧起小說后,前后看了十幾遍:“巴金的小說構架龐大,人物眾多,文學氣息濃厚。我把自己徹底放空,像一個外來客慢慢進入,感覺更震撼、更真實。” 拍攝《家》的整個過程中,汪俊手邊始終放著小說《家》《春》《秋》,“每句臺詞都要琢磨,能不能改,怎么改?”在覺新與梅表姐分離的那場戲里,汪俊為“要不要讓他們擁抱”這個問題考慮了良久,“小說里是沒有的,兩人始終隱忍著感情。但對電視劇來說,要有一個高潮,要給觀眾一個交代。”汪俊拍了擁抱和不擁抱兩個版本,最后,他選擇了前者。 有人質疑,巴金原作里“反封建”的主線在新版《家》中被削弱,主要情節變成了覺新、瑞玨和梅表姐之間的情感糾葛。汪俊激烈反駁:“這樣說的人一定沒有完整地看過《家》。我們用更戲劇化的手段表現劇中人的情緒,就是要把悲劇拍到極致,讓觀眾去控訴封建社會。《家》就像茶,要慢慢去品。” 1990年,汪俊曾在導演李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中客串角色,而李莉,正是20年前老版《家》《春》《秋》的導演。“李莉的老版,我看了一部分,不愿被影響,沒有看完。總的說來,她的節奏舒緩,演員表演本分,而我的更張狂一些。” 汪俊把《家》視為自己“拍得最用心的一部戲”,而《四世同堂》,則是“難度最大,最累的”。 為還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北平古城,《四世同堂》劇組在4500平方米的攝影棚內搭建老北京四合院;為細致體現當時的人文氛圍,劇組請教民俗專家,哪怕一幅灶君畫、一頂虎頭帽都按照當年的制作工藝精心復制。“我們的長鏡頭、升降機一用,你就知道跟老版有多大的區別”,在一場日本軍隊進駐北平的場景里,汪俊第一次調度上千群眾演員,從低到高地俯拍一座黃沙漫天、蒼涼滯重的北平古城。 更吸引汪俊的是“老舍筆下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臉”。演員和導演總是一邊拍,一邊笑或落淚,“我們老是停下來說,老舍太絕了,怎么能那么準確地把握人性?他罵得過癮,我們拍得也過癮。”在汪俊從前的拍片經驗中,這是從未有過的。“《四世同堂》的現實意義在于,今天你再在人群中尋找那些愚昧、自私、趨炎附勢的形象,還是能找到。大家都覺得自己不僅是在演戲,也在表現中國人的倫理道德,我們是在對老舍先生和這部經典致敬。” 1983年版的《四世同堂》里,28歲的趙寶剛飾演祁家老二,23年后,身為名導的他再度出鏡,在新版中跟香港演員元秋一起搭檔出演漢奸夫妻。回想起舊版,趙寶剛認為“節奏是慢了點,但所有的演員都百分之百投入塑造每一個真實的人物。”新版《四世同堂》拍竣后,他拍著汪俊的肩說,“咱們這個版本,跟老版沒有可比性,它完全是個新東西。” 結束《四世同堂》后,汪俊想做些輕松點的作品,“戴著鐐銬太累。盡管那確實充滿誘惑。” 吳丹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