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變者勝:改革創新占領制高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09:05 中國經濟時報
——來自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報道·創新篇(上) ■本報記者車海剛王永群王孟歌 。玻埃埃纺甑,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把各部門負責人拉到40分鐘車程外的湯池古鎮,開了兩天密閉的務虛會。這樣的會在經開區已不是第一次。“從建區開始,我們就不斷進行一些戰略性、創新性的思考和謀劃!惫芪瘯囊晃还ぷ魅藛T對記者說。 對于起步較晚、政策優勢不突出的合肥經開區而言,改革創新是其取得今日成功的主導因素,這是當地政府與區內企業的一致看法。其中,思想觀念的創新是前提,體制機制的創新是根本,并由此促成了管理創新、科技創新、企業自主創新等一系列連動式的創新。 “合肥經開區連續5年在商務部對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綜合投資環境考評中位列中西部第一,說明我們堅持‘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方針、堅持改革創新取得了成效!焙戏式涢_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兵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哈耶克認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它的制度的基本原理就是鼓勵一切個體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探索。在合肥經開區,這已不是理想,而是現實。 改革創新:開發區的必然邏輯 “開發區本身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它的歷史責任就是要改革創新。同時,它特殊的管理模式、特殊的人才構成,又決定了它具有改革創新的內在動力!痹诤戏式涢_區管委會副主任汪晴看來,經開區的改革創新有其必然邏輯。 但是,開發區應在哪些方面創新?如何進行創新?這些并沒有現成答案。盡管在合肥經開區之前,以東部沿海為代表的國內其他開發區已經積累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但畢竟時過境遷,合肥經開區面臨的政策等諸方面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況且,任何一個地方的創新,都需要符合當地資源稟賦情況決定的比較優勢,也就是說,要有自己特殊的創新目標與創新主體。 為此,早在1999年,合肥經開區管委會就開展了“為什么要辦開發區”的全員大討論,得出的結論是:辦開發區不只是辦工廠,不能只追求經濟數據的增長,更要為人們創造一種新的工作、生活、創業環境;2000年,合肥經開區正式確立了三個“主旋律”,即:“項目是開發區的生命線,帶領農民致富是開發區的立身之本,改革創新是開發區永恒的主題”。 “開發區最早是作為一個招商引資的窗口、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特區出現的,這也是國家辦開發區的初衷。”但汪晴同時認為,“開發區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而且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行政管理體制的生長點和發育區?傊,要把有利于開發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作為檢驗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1997年國家進行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就反映出辦開發區的另一個指導思想,或者說要達到的另一種目的。” 正因為認識到這一點,當時羽翼尚未豐滿、仍屬省級開發區的合肥經開區,即通過積極努力和扎實準備,爭取到了許多國家級開發區才擁有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資格,跨出了制度創新的重要一步。 汪晴說,隨著開發區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工業城區,將不可避免地面對以改革創新解決好城市管理的問題。他認為,從探索市場經濟規律到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再到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這種不斷遞進的創新實踐,既是歷史賦予開發區的使命,也是開發區改革創新的必由路徑。 三輪體改:突破傳統體制束縛 “物質上的成果是看得見的,制度上的探索意義更大!碧崞鸷戏式涢_區三次里程碑式的體制改革,經開區黨工委辦公室主任劉勇這樣評價?v觀合肥經開區15年的發展歷程,改革創新貫穿始終,而三次大手筆的體制改革更是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合肥經開區作為內陸開發區,1993年批準設立時是省級開發區。1997年,以納入全國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為契機,開始實行具有開發區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是為第一次體制創新。2000年,合肥經開區被批準為國家級開發區后,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遂于2002年推行了以機構改革為主的第二輪體制改革。 第一輪改革,始于開發區創建不久,當時面臨的形勢是,管理體制不規范,開發區與有關部門之間關系不順。“在被確定為全國開發區首批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單位后,我們制訂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方案》,并于1997年正式實施。”劉勇提起10年前的首次改革時說。 在那次改革中,合肥經開區堅持超前探索、“小政府、大社會”、市場機制、完善社會保障、競爭上崗、職權落實到位等六項原則,經過一年多的試點,明確了管轄區域和管轄范圍,賦予了市級經濟管理權限,設置了“兩辦八局”等職能機構和必要的法定機構、中介組織與企業,初步構建起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運行機制。 第二輪改革于2001年7月啟動,2002年實施,改革的重點包括:科學界定行政職能,實現政事、政企、政社分開;推進干部人事、分配、社會保障等三項制度改革,以保護和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探索社區管理模式,順應農村向城市、農業向二三產業、農民向城市居民的轉變。 目前,經開區正在醞釀并啟動第三輪改革。“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開發區的發展方向和要求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我們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好現有的基礎與平臺,提升發展品質,實現新的跨越。”李兵說。 據汪晴介紹,第三輪改革將力求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進一步突破!爸攸c是圍繞以人為本,探究如何保持團隊活力,打破人員能進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實施體制機制流程再造。”具體措施有: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實行易崗易薪;同時,充分考慮個人成長空間,設計符合開發區特點的績效考核體系及評價機制。 “開發區要保持活力,必須讓人保持活力。我們的目標是,把最合適的人放在最適合的崗位上,并從制度上加以保證。要由過去的憑熱情、講奉獻、靠自覺,轉變為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 社區改革:塑造全新社會形態 最令合肥經開區津津樂道的,也是最具獨創性的、且對經開區后續發展至為關鍵的一項改革,是對當地傳統農村社會形態的深刻改造。 建區之后,合肥經開區不僅通過實行“統拆統建”的方式,在有形的層面開創了安置失地農民的新模式;更在2002年啟動的第二輪改革中,探索建立了“小政府、大社會、大服務”,“重心下移、職能轉變、服務延伸、方便居民”的社區管理新體制。 不少參加過2002年合肥經開區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會議的人員,都對汪晴在那次會議上的講話記憶深刻。 “在此之前,有部門已經拿了一個關于社區管理體制的方案。這個方案借鑒了其他一些城市的普遍做法——翻牌子運動,把村民委員會變成居民委員會?陀^地說,這種方案不是沒有優點,它易于操作、社會震動小。但缺點是,沒有從開發區自身的特點出發,沒有從開發區需要改革創新這樣的歷史責任來考慮。所以當時我在會上說,如果想求穩,這個方案是個好方案,如果求變,就不是好方案。”汪晴向記者回憶說。 回過頭去看,那次會議的壓力可想而知。一方面,社區管理改革要突破已經運行了幾十年的“街道加居委會”的城市基層管理模式,探索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下如何實現社區民主自治,其社會影響相當大;另一方面,社區改革雖然已在國內部分城市先行提出,但如何真正實現還沒有成功的范例。 “這樣一種改革是要冒風險的,誰也不敢說一定可以成功。”盡管如此,會議仍然達成共識:改革求變,責任由黨工委和管委會承擔!于是,2002年進行探索,2003年開始改革,2004年成立社區委籌備組,2005年撤消行政村建立社區。目前,合肥經開區共建立了5個社區管理委員會,以及21個小區委員會。 “從實際效果看,我們的做法同簡單的翻牌運動相比,真正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農村是集體所有制經濟,你把土地拿走了,但村集體資產還在,農民的身份還在,城鄉身份上的界限就不能打破。所以當時我們提出,要真正解決好農村城市化的問題,必須妥善處理好村集體資產,把這些資產作為進入城市后的社會保障,徹底把農民變為市民!蓖羟缃榻B說。 “我把這種改革比喻成割尾巴運動,把農民的尾巴割掉,現在他們和城市居民沒有區別。應該說,我們在制度設計尤其在對村集體資產的合法處置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尤為可貴的是,經開區實現撤村建社區后,著力推動社區實施社會化、精細化管理,探索社區居民民主自治。據介紹,從社區管理委員會成立之日起,經開區就將其明確定位為:不是政府的派出機構,不承擔經濟發展任務,而是成為政府管理中心下移、直接面向百姓辦實事的平臺,成為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發揮公共服務功能的平臺,同時還要成為社區成員民主自治的平臺。 如今,隨著各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隨著各種社會服務力量的日益壯大,一種全新的社區管理組織運行框架在合肥經開區已然成型。接下來,他們還將適時地推行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等制度,進一步擴展社區民主自治的廣度和深度。 中共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將基層群眾自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內”。可以說,合肥經開區五年前開始的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正是對這一思路的超前實踐。 活力團隊:改革創新的內在動因 。保的瓿种院愕母母飫撔拢芎玫鼗卮鹆恕盀槭裁匆k開發區”、“開發區怎么辦”的問題。但在合肥經開區看來,所有成績已屬過去,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關系到開發區中長期的競爭力,關系到開發區經濟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合肥經開區的成功,主要在于體制創新!比魏螆龊,“一把手”李兵都堅持這一觀點,他表示,“以后也不會變! 汪晴對記者分析說,開發區開辦初期的一些特殊做法,如特事特辦、快事快辦、低門檻政策、一路綠燈服務等非常有效,客觀上成為開發區的一種優勢,但隨著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行,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全面與國際接軌后,這一優勢將不復存在。這種變化是歷史的必然!耙m應這個變化,必須進一步探求體制機制的變革和創新! “開發區雖然失去了一部分主動權,但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找回來。我們可以創造新的優勢——包括環境優勢、服務優勢、資本市場的優勢等等!睂τ谖磥淼膭撔轮,汪晴滿懷樂觀。 因為,經開區有適應形勢變化的有力“武器”,有不斷改革創新的原動力,那就是:擁有一個富于創新精神的活力團隊,擁有對這個團隊進行創新管理的經驗——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于人事制度改革提供的制度保障。 “我們這個團隊的管理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包括我們的領導班子,這是核心問題。所有的改革都是由人來做的,如果這個隊伍不具有創新的欲望,沒有改革的內在動力,就不會去推動改革!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