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 09:05 中國經濟時報
■專家建言■曹新 中國“十一五”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民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減少10%。盡管2007年節能減排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節能減排形勢還相當嚴峻。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年,必須加大攻堅力度,確保節能減排取得重大進展。 轉變發展方式 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完成節能減排任務,首要的一條就是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發展道路上根本改變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來支持經濟增長,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水泥消耗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國。如果說以往緩解能源資源矛盾還有較大回旋空間,那么從今天來看,由于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負擔過重,一些地區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同時,隨著地球環境變化,為保護全球氣候和地球家園,我們也必須為此作出貢獻。因此,不管是從可利用的能源資源看,還是從保護環境看,都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調整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各種資源如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的動員及其有效配置效果。資源配置合理,如資源均衡,適合國內外的需求狀況,與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就能促進和保證經濟的發展。反之,經濟發展必然緩慢或者不能持續穩定。在這里結構效益的作用特別重要。大量資源的投入雖然是經濟發展的必需條件,但其投入的效率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結構的狀態。如果結構扭曲且呈剛性,得不到及時調整,大量的資源就會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就會降低資源的配置效果,影響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這也是中國為什么要使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全面推進節能減排,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進行結構調整。一是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工業行業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業,產值不足工業產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卻超過工業用能總量的60%。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2005-2010年中國主要耗能工業部門的節能潛力為1.05億噸標準煤,2010-2020年為2.5億噸標準煤,其中大部分節能潛力必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實現。因此,要加快淘汰電力、鋼鐵、建材、電解鋁、煤炭等行業的落后生產能力。抓緊落實“十一五”期間關停小火電機組5000萬千瓦,煉鋼能力5500萬噸,水泥生產能力2.5億噸,造紙能力650萬噸的任務。將淘汰落實產能的任務進一步分解到相關的地區和企業。全面實施燃煤鍋爐改造、熱電聯產、建筑節能、綠色照明等10項重點節能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業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不斷提高能源資源的使用效率。二是要加快能源結構的調整。中國能源效率與發達國家能源效率差距較大,造成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國必須致力于改善能源結構,加快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大力開展煤炭的清潔利用,鼓勵發展大型高效清潔發電機組,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加快發展水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但中國特有的資源稟賦決定的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改變的,這也決定了中國節能減排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節能效率優先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節約與開發并重,把節約放在優先地位”的能源發展總方針,仍然是構建中國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節約能源已經被專家視為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盡管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已在能源利用上取得了GDP翻兩番而能源消費僅翻一番的令世界矚目的成績,但是中國能源消耗仍然浪費嚴重,節能潛力巨大。各種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極為有限的能源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能源效率低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從宏觀上看,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測算結果表明,中國一次能源轉換有25%的節能潛力,終端消費有26%的節能潛力,一次能源消費的平均節能潛力達26%。這表明,中國能源使用效率若達到先進國家水平,則相當于可節約3億噸的石油,或相當于4.3億噸標準煤。這說明中國在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經濟結構方面還比較粗放,存在著巨大的節能潛力。不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單純依靠加大能源建設力度的辦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因此,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能源問題,必須選擇資源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的發展方式,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環境發展協調 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能源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是燃煤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嚴重的酸雨污染;二是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大大提高。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落后仍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以二氧化硫排放為例,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二氧化硫的年總排放量已超過2500萬噸,造成1/3的國土遭受酸雨污染,每年經濟損失達1000億元以上,直接威脅13億人口和16億耕地的安全。在中國,因能源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治理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并將制約未來中國經濟社會和能源發展。今后,中國要綜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染,進一步加強工業污染防治,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力度,加強森林恢復和管理,不斷增加碳匯,使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 完善政策法規 一是完善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為此,必須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資源稅費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形成的市場機制,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有利于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實行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以及清潔發展機制。嚴格實行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的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節約能源法》為核心,配套法規、標準相協調的節能法律法規體系,真正把節能減排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企。要盡快建立節能減排的技術標準體系,建立各行業的能耗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以法規形式強制執行;加快制定清潔生產指標體系和標準體系及實施辦法,制定清潔生產審計指南等,逐步完善清潔生產指標評價體系的信息統計、分析及發布制度;加快制定動力設備、照明設備等主要耗能設備的市場準入效率標準等。建立和完善節能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建設、工商、質檢等部門及各地節能監測(監察)機構的作用,從各個環節加大監督執法力度。 樹立節能環保意識 要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公眾急需增強能源資源危機意識,樹立全民節能環保意識,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涉及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需要動員廣大民眾與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形成全民參與、人人節能環保的良好社會氛圍。一要使廣大民眾對經濟粗放增長造成的嚴重能源緊缺,引起足夠的警覺,樹立能源資源危機意識;二要進行節能減排的宣傳教育,推廣普及節能減排科學知識,使民眾掌握節約能源資源的基本知識和方式方法;三要在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準后,滿足公眾對節約能源資源與生態環境質量產生的強烈需求。通過大張旗鼓地宣傳教育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全社會樹立節能環保意識、建設節能環保文化、倡導節能環保文明,走中國特色的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道路。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