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年度最高科技獎側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17:47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王長風 嚴娟娟報道 1月8日,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獎人選和項目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閔恩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征鎰獲得了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一位91歲的老人,每天堅持寫下自己的思考。由于眼疾,寫到筆中沒有墨水而不自知,有時一天寫下來,留在紙上的甚至可能只是文章開頭的幾行字體。 這個老人叫吳征鎰。 生于一戰,十七歲考入清華國立大學,師從朱自清、吳韞珍,這位前清道臺后人跟隨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大從事了長達8年的教學研究生涯。1955年,吳征鎰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新中國成立之初,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橡膠作為重要戰略物資遭受列強的封鎖。吳征鎰帶頭開始了橡膠宜林地的考察。“他結束了我國沒有橡膠種植的歷史,解決了國家當時急迫的戰略需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李德銖說。 時隔32年后,“橡膠在北緯18°-24°大面積種植技術”獲1982年度國家發明獎一等獎。如今,遍布海南、廣西的橡膠林早已成為了國家的重點產業。 47年前,吳征鎰首次在中國提出“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保存和繼續觀察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這一概念,這個曾被華羅庚笑稱為“有聞必錄”的揚州世家弟子,解放后做出了我國第一張植被圖的張本。 “他到了60歲以后,還經常到西藏考察。”他的學生說。 2004年,一套5000萬字的《中國植物志》得以出版。其中,吳征鎰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觀點和“八綱系統”的新方案,在中國人自己研究的基礎上,立足東亞,從全球角度提出被子植物演化的新見解。 黑色原油如何神奇地變成清亮透明的汽油?柴油像蔗糖一樣從植物身上榨出來? 閔恩澤說,催化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開始緊張。大慶第一口油井出油后,蘇聯專家開始撤走,而關于煉油的核心工藝催化劑技術中國還無從掌握。 沒有催化劑,我國航空燃油馬上面臨斷炊的問題。如果在幾個月的時間內突破不了這個問題,不光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專機無法起飛,更為嚴重的是,空軍的戰斗機都無法保障正常的保衛任務,國家將處于完全被動的局面。 此時的閔恩澤剛從美國輾轉香港回國不久,對于催化劑,從前也只是在教科書上見過。 “會戰三個月,每天開個碰頭會都得等到半夜一點多。”最終“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被閔恩澤研究成功并投入生產,解決了航空油斷炊的問題。 此后,閔恩澤研制的幾種石油煉制催化劑相繼投產,成為少數幾個能生產品種齊全的煉油催化劑的國家之一。 當時不到40歲的閔恩澤為之付出的代價是被肺癌糾纏,“取掉了兩片肺葉和一根肋骨。”如今已84歲高齡的閔恩澤笑著說。 自稱有時還要擔當“沙僧”這一后勤部長角色的閔恩澤,現在正致力于綠色化學領域,把催化科學技術擴展到生物質資源的加工利用上,這就是目前已開發成功的“生物柴油”。 “很多東西是大家討論出來的,不是一個人做出的。”從用之不竭的油料植物身上提煉出“生物柴油”,或許就是閔恩澤帶領他的團隊要開創的“制造資源”新局面。 “系統化生物芯片和相關儀器設備的研制及應用”獲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只要大夫不開幾種抗生素,終生不服用幾種藥物,患者就不會成為殘疾人。”獲獎人陳京說,這將為疾病診療提供重要技術手段,對改善人民健康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只要抽一管血,一到三毫升就行。”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的戴樸主任說。 “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人員的權利,其實我們每個一線工人都有潛力,都能夠去創造發明。”寶鋼推薦的工人王軍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他的發明一年就為國家節約5000萬元以上。 此次3名普通工人和農民榜上有名——來自沈鼓集團的工人楊建華,上海寶鋼的工人王軍和江蘇東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農民發明家王子純三人,分別摘得了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記者王長風 嚴娟娟攝影 【責任編輯 張秦寧】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