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院專家杜祥琬:中國需要開發三種綠色能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17:47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何建華報道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最近提出,我國需要開發3種概念的新能源,既綠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他認為在今后的幾十年內,綠色能源不僅能夠解決我國能源的需求問題,而且可以顯著改變我國的能源結構,使其逐步綠色化,以達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杜祥琬認為,綠色能源是指低污染或無污染的環境友好型能源;可再生能源屬于綠色能源范疇,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可再生,主要包括水能、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則是相對于傳統能源而言的,主要包括核能、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而水電發展起步較早,不屬于新能源行列。 據《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了解,杜祥琬最近還提出了綠色能源“新概念”。他認為,綠色能源有3種類型:第一,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是一項巨大的廉價的優質能源,是零污染的綠色能源;第二,人們最容易理解的可再生能源、核能等屬于綠色能源;第三,推進煤的潔凈化技術,使煤這個黑色能源綠色化,也屬于綠色能源。 據《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了解,我國節能工作任重道遠。按照國家提出的節能目標,到“十一五”末,單位GDP能耗降低20%,但2006年和2007年的實施情況不是太理想。對此,杜祥琬說,節能既是緊迫需求,又是長期戰略。他有4點建議。 一是要轉變觀念。真正做到又好又快,而不是越快越好。過快的增長會刺激粗放的能源開采和利用,所以要科學地控制GDP的增速,以更有力的措施防止出現“偏快變過熱”的傾向。 二是要構建節能的制度體系。需要有力的《節能法》和可行的執行措施;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標準、監督機制和問責制,運用經濟的、行政的、技術的和輿論等手段,使節能走上法制的軌道,同時使節能成為深入人心的社會文化;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從而調動各企業、各單位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切實落實“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方針。 三是構建以技術保障體系為支撐的節能、高效的生產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四是構建節約型消費體系。在全社會倡導“適度的物質消費、豐富的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反對“攀比奢華”的不良風氣。我國的人均能耗、人均轎車數、人均排污量、單位建筑面積能耗等必須控制到顯著低于國際水平,這是“節約型社會”的基本內涵,也是創新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要求。提高全民的節約、環保意識和科學素質,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杜祥琬認為,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部分利用技術已經成熟,一些技術將通過研發走向成熟。從長遠看,潔凈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中的地位將是舉足輕重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我國能源與環境雙贏的正確戰略選擇。 問及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到底有多大時,杜祥琬說,我國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新型綠色能源的潛力比較可觀。具體情況如下:估計到2020年,水電可達2.6億千瓦;風力發電是目前在中國非常有產業化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正在改進技術,降低成本,2020年裝機容量有望超過3000萬千瓦;我國太陽能資源豐富,而且正在技術上取得突破,預計到2020年,太陽能集熱面積達3億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達4000萬噸標準煤,太陽能光伏發電將達數百萬千瓦。我國以非糧農、林廢棄物和荒地種植作物及垃圾為主的生物質能源豐富,主要發展方向是沼氣、生物質發電、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質顆粒燃料等。垃圾燃燒發電或以其他方式資源化也是一個重要方向,而垃圾處理是否得當是我國的一件大事。 他說,另外,我國已經明確了積極發展核能的方針,目前主要發展基于核裂變的PWR電站。預計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可達4000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4%。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給中國環境治理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對此,杜祥琬說,與世界能源結構不同,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的貢獻超過2/3。今后幾十年內,在優化能源結構背景下,煤在能源中所占百分比會有所下降,但絕對量仍將上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煤仍是我國能源的第一大戶。因此,必須改變當前對煤的低效、高污染、高排放的利用方式,使其潔凈化、綠色化,逐步成為一種綠色能源。記者何建華攝影 【責任編輯 張秦寧】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