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天際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01:50 第一財經日報
“過了宣武門洞,一片白地上,遠遠望見萬盞燈火,人影蠕動的單牌樓,真美。”當這些人們曾經習以為常的城垣終于消失的時候,我們只能在車水馬龍和高樓大廈之間遐思歷史,回顧那曾經壯麗的一座城池 “張先得先生的畫,我們安排在內城,老照片是在外城。兩個部分之間,有象征護城河的鵝卵石和鏡子。”“城市記憶”展覽策展人、首都博物館專家陳旭這樣解釋他策展時的安排。除了100余張城門城墻的老照片、永定門的木匾等等文物之外,以用水彩素描記錄北京城門聞名的張先得老先生的畫也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永定門是北京外城第一門,”談起展覽中展出的滿身滄桑的永定門木門匾,陳旭說道,“這塊牌匾是拆城墻的時候摘下來的,曾經長時間放在孔廟,也就是崇圣祠后面院子的房檐下面,拿到首都博物館,我們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整飭了一番。”而城墻上的城磚,也都大有講究,“青磚的顏色,是燒兩次才燒出來的,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很環保”。城磚上不但有窯的名字,“監工還要蓋章,燒不好是要殺頭的”。 北京的城墻曾經經歷過多次戰火,明代的于謙和袁崇煥都曾經在多處城門痛擊過來犯的外敵。獨特的甕城結構,不但有戰略的需要,也是中國傳統建筑規制的體現,“甕城能起到緩沖的作用,不然國家的私密就都被看見了。”在古代,只有皇帝可以走直路,“老百姓只能從旁邊繞開走,不能走皇帝走的門”,陳旭這樣解釋道。正陽門的大門很少開啟,只有皇帝出入的時候才用,老百姓只能走旁門。而后來民國的正陽門(前門),則是外地乘火車來京的人,出了火車站看見的第一個雄偉建筑。 八國聯軍炮轟北京,轟倒了崇文門、正陽門、東北角和西北角的箭樓。民國修葺清朝被叫做“大清門”、明朝被叫做“大明門”,到了民國被叫做“中華門”的正陽門的時候,竟然就只是將石頭牌匾翻了個面,雕上了“中華門”,陳旭認為這足可反映當時國力之衰退。而城墻先后被民國政府、外國駐華人員、日偽政府扒開過。“鐵路修好的時候,崇文門那兒就被外國人扒了個窟窿,他們上火車就不用在前門和中國老百姓擠,下了車直接就進自己的地盤,這是國恥啊。”陳旭義憤難平。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已經非常衰敗的城墻和城門,被大規模拆毀。現在的北京地鐵2號線,沿途都有諸多遺留的城門的站名,乃是因為當時修建地鐵時,為了施工的方便,基本就是在城墻的基礎上進行。拆出來的城磚,有的鋪了二環路,還有的就被老百姓們拿走,“內城的那些四合院,一下就多了好多自己用城墻磚搭的小廚房”,從小在北京生活的陳旭現在還記得。 如今,經過歲月的滄海桑田之變,仍然存留的只有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箭樓、東便門角樓,以及近年來修復的永定門。“很多人覺得永定門修得不像了,小了,其實還是像的,只是周圍的環境變了,所以人們會覺得它太小。”的確,就連北京內城第一門正陽門,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前門,在新中國修建起來的毛主席紀念堂等等宏偉建筑面前,都顯不出張先得畫中的高大,更不用說重現畫中獨有的北京氣氛了。被立交橋包圍的德勝門箭樓和人們在通惠河的高架快速路上看到的東便門角樓,更是顯得被周圍的高樓大廈淹沒,成了城市中的盆景一般。 設計過革命歷史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等等建筑的建筑大師張廣濟曾經這樣說:“看一個城市主要是看其大的輪廓,北京一個代表性的輪廓就是城墻,全世界沒有像北京這樣的城墻。當年搞建設把北京的城墻拆除了,北京水平的輪廓線沒有了,從而使北京失去了一個重要標志。”蕭乾筆下的古城,“如一個臃腫的老人,盤著不能動彈的腿”。而石評梅則這樣記述:“過了宣武門洞,一片白地上,遠遠望見萬盞燈火,人影蠕動的單牌樓,真美。”當這些人們曾經習以為常的城垣終于消失的時候,我們只能在車水馬龍和高樓大廈之間遐思歷史,回顧那曾經壯麗的一座城池。 周舒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