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安居、就業、社保:夯實和諧之基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09:45 中國經濟時報

  ——來自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報道·和諧篇(上)

  ■本報記者王彧車海剛孟歌王永群

  “在合肥,進經開區已經成為農民的一種時尚。”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2006年從肥西縣新劃入合肥經開區的幾個村主動打報告,要求盡快拆遷,騰出土地給經開區建設。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境況,使得這里的農民與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失去土地卻并不心慌?用當地農民的話說,“地征了以后,飯吃得更好了,房住得更寬了。”

  這就是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15年一直堅持“三個主旋律”的結果,即“項目是開發區的生命線,帶領農民致富是開發區的立身之本,改革創新是開發區永恒的主題”。其中,“帶領農民致富”的最直接體現是,經開區的祖居農民年收入從1997年的1720元增加到2007年的9600元。

  “我們沒有把農民當成包袱,而是把他們作為開發區建設的資源,作為開發區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合肥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兵對記者說。

  這一理念在經開區建設伊始就提出,并堅持至今。他們認為,在經開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做出犧牲、貢獻最大的是農民,因此,經開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全身心地融入經開區的發展中。

  讓祖居農民共享經開區的發展成果,這是15年來經開區一直實踐著的。從早期解決失地農民住房和就業的“兩個安置”,到之后建立的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三大保障體系,經開區不僅實現了失地農民的“住有所居”,更實現了他們的“老有所養,少有所學,壯有所為,病有所醫”,從而推動了“農村向城市轉變、農業向二三產業轉變、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的三個轉變。

  住有所居——興業之前提

  范會玲的家在合肥經開區的海恒社區,一家四口住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丈夫隨工程公司長年在外搞施工,范會玲帶著兩個上學的孩子。家里一塵不染、井然有序,完全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態。

  在經開區建設前,范會玲一家就是本地農民。由于這里是江淮分水嶺的丘陵地帶,多為崗沖荒地,土質貧瘠,長年干旱,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村建設極其落后,甚至連一條像樣的鄉村道路都沒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經開區建設之后,實行“統規統征、統拆統建”,在解決失地農民安置上,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一區一景,各得其所”的市區建設思路,建設了現代化大社區。這種方式被公認為是合肥經開區的獨創之舉。

  陪同記者采訪的合肥經開區社區管理局黨委書記祖朝興介紹說,在依法完成16個村的集體資產處置和撤銷村民委員會后,成立了4個社區管理委員會,下轄21個小區管理委員會,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原則,建立起職責分明、優勢互補的新的城市社區管理模式。農民住進了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社區,農民的身份也變成了城市居民。

  據悉,經開區目前已累計投資16億元,建成安置房150萬平方米,安置被拆遷農民1.2萬戶,人均居住面積達36平方米,而合肥市的人均住房面積為25平方米。難怪居民們說:“經開區的住房比合肥老城區的居民住房還要寬綽。”

  2007年,經開區又陸續出臺了針對早期失地農民的“解困房”和“優購房”政策,經開區原老小區也將進行“城中村”改造。

  目前,經開區的五個城市管理社區(新劃進經開區的部分又成立了一個新社區)均建有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農貿市場、活動中心、廣場、社區衛生醫療中心、學校。經開區已成功地將祖居農民轉化成城市居民,他們與無數外來建設者一起,共同參與經開區的發展和建設。

  “安居樂業”,在經開區得到了生動體現。工業化建設沒有使這里變成只有機器的轟鳴,而是百姓生活和開發區的發展水乳交融。

  “蓮花”、“錦繡”、“芙蓉”……從這一個個社區美麗的名字上,似乎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和諧氛圍。

  壯有所為

  ——民生之根本

  前面提到范會玲的丈夫,是伴隨著經開區發展而創業走出合肥的,現在其工程公司的業務已經做到了外省。他是經開區眾多農民創業致富的典型代表。

  “在經開區,只要你不懶,都能找到活干。”記者接觸到的不少經開區人都這么說。據各社區委的勞動人口管理臺賬顯示,全經開區的勞動人口就業率已達95%以上。

  合肥經開區共有祖居人口4.7萬,為了將龐大的潛在群體轉換成適合經開區發展的人力資源,實現群眾致富的愿望,經開區通過推薦就業、自主創業、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創業帶動就業等多種形式,緩解了社會轉型過程的“陣痛”。

  經開區人事勞動局局長李應天向記者介紹說,許多年輕人,作為征地轉戶居民,經過培訓加入“工業興區”的產業大軍,告別了祖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同時,經開區的發展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創業機會,一些年輕人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事業干得風風火火;也有的年輕人經過不斷努力,已經進入大企業的中高管理層。1975年出生的陸小鳳被推薦到東海橡塑公司務工,兩年后,她成了這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事資源部主管。

  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也提高了經開區的就業率。一些步入中年、文化偏低,又沒有什么技能的二級勞動力被開發區稱為“夾心層”,通過加強與轄區企事業單位的聯系,經開區對這些“夾心層”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使他們能在保潔、工勤等公益性崗位上就業。

  在合肥經開區,促進就業有一條宗旨:經開區不養懶漢,只要有就業愿望的個體,都依照個人情況促進其就業。即便對于殘疾人,也通過設立殘疾人創業基金,鼓勵和幫助其自主創業。

  “無論是對殘疾人還是其他的失地農民,進行拆遷補償、住房安置都是階段性、暫時性的,下一步社區的工作思路漸漸要轉向社會建設上來。促進他們就業不僅是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更是讓他們融入社會,滿足個人榮譽感和尊嚴的一個基本方式。”經開區社區管理局局長李志奎從社會層面分析了就業對個人的意義。

  “經過近15年的快速發展,經開區已經創造了自己獨特的促進就業途徑,完全可以保證有就業能力、就業意愿的祖居居民全部就業。”祖朝興說。

  “大人才觀是經開區的用人理念,也是破解就業難題的有效路徑。”李應天說。

  在經開區采訪期間,正趕上該區籌備舉辦“2007人力資源年會”,其主題是“企業藍領人才的引進與開發”。這已經是經開區舉行的第二屆人力資源年會了。

  目前,經開區約有6萬產業工人,以及不低于這個數字的其他從業人員。隨著沿海地區產業向內地加速轉移,擁有豐富、熟練勞動力的經開區備受投資者青睞。而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經開區的藍領人才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趨勢。針對這種情況,經開區適時提出了“積極的藍領人才戰略”,從軟件環境和硬件建設方面加大了對藍領人才的引進和開發。

  李應天介紹說,2008年經開區預計能創造2.5萬個就業崗位,但還存在著一定缺口。舉辦人力資源年會就是要讓這個平臺為企業和人才服務。“區以才興”,只有樹立“大人才,大服務”的觀念,建立一個高中低檔人才合理分布的結構類型,創造優質的人力資源發展環境,才能使經開區未來的發展不受制于人力。

  “在經開區,就數農民的車子好。”在采訪中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壯有所為,勞有所得,這正是民生之根本。

  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安定之保障

  隨著經開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家庭保障抗風險能力逐漸弱化。要使經開區所有居民都參與到社會資源的分配,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必不可少。

  為此,合肥經開區陸續出臺了三大政策體系:一是基本生活保障體系,即培訓補助、失業補助、養老保險補助、自謀職業補助、供養補助和教育補助等六項補助政策。二是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建立祖居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祖居居民平均報銷比例達到36%。三是惠及全區的城市居民最低社會保障體系。此外,還包括救災救濟、五保供養、城鄉醫療救助等各種惠民政策。為經開區居民構筑了一張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網。

  據介紹,供養補助、失業補助、教育補助、養老保險補助、醫療保障等五項保障資金中,約2億元來自“撤村建社區”后原村集體凈資產轉入部分,區財政專項資金則出了6億元。百姓從當年的不理解,到現在切身享受這些保障,漸漸感受到經開區真正是從百姓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為百姓的福祉謀劃。

  截止到2007年11月份,經開區共累計發放五項保障資金1.5億元。

  去年以來的物價上漲引起百姓普遍關注,祖朝興對此介紹說,隨著合肥市陸續出臺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實施辦法》,經開區正積極研究對策,在現有的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提高標準,并適時與合肥市方案統籌接軌,強化居民的抗風險能力。

  從最初的3萬人口到如今的20萬人口,經開區除了不斷提高祖居居民的保障標準外,建立一個涵蓋全體經開區居民的“大保障”體系也正在醞釀,此體系的建立將對全體居民具有普適性和普惠性。

  據悉,經開區將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完善各類服務環境,保障從低層次的解決困難延伸到高層次的為群眾發展鋪就平臺,提升保障內涵。

  在經開區,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已形成安定之保障。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