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增長而工資不斷縮水加劇貧富分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00:26 21世紀經濟報道
社評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階段性成果顯示,2002年以來,中國行業間的收入分配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工資收入排名前4位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實現了12%、20%、15%和16%的年均工資增長,其中后三個高收入行業的工資增長率顯著高于各行業平均水平。而收入水平位于倒數第一位的“農林牧漁業”僅實現了9%的工資年均增長,排名倒數二、三位的“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工資年均增長率不及12%。 不僅僅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從1990-2005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率從53.4%降到41.2%,降低了12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表明,中國GDP從1993年的35334億元到2004年增長到159878億元,增加了3.52倍;而同期職工工資總額從4916.2億增長為16900.2億,僅增2.44倍。這進一步表明,工資性收入加劇貧富分化是在工資性收入相對經濟增長而不斷縮水的情況下實現的。 壟斷性行業高收入以及國家稅收增速遠遠超過GDP說明,政府從市場得到的過多。而企業又依靠簡單掠奪鏈條末端的勞動力市場產生利潤,從而造成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工階層收入過低。過多的財富向少數人和國家聚集導致國民消費力不足。目前,政府希望通過法規扭轉這個長期缺陷:保護勞工權益的<勞動合同法>已經實施,<工資條例>、<勞動爭議仲裁法>、<社會保險法>、<戶籍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今年或相繼出臺。<工資條例>的核心內容是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以及支付機制,旨在解決一線職工工資偏低、工資增長緩慢和欠薪等問題。“十七大”報告也曾提出“初次分配要體現公平”。 事實上,通脹導致生活成本的大幅提高,已經使工資水平增長進入剛性時期。而在當前農村,由于農產品價格大幅上升,農村工價漲幅更大。農村工價上漲促使他們對工作的選擇性更強,降低了城市就業競爭力而推動最低工資水平上移。但是,中國正面臨就業的壓力,據測算,2008年是勞動力進入市場規模最大的一年,大約有2000萬人,其中1000萬人是初中畢業以下的人。包括勞動力價格在內的成本上漲,將削弱企業的競爭力,逼迫產業轉型與升級。這將帶來三個難題: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供過于求,產業升級對解決過剩低端工人就業不利;其次,由于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服務業和公共事業不發達,大學生難以就業,去年約100萬大學生沒有找到工作;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增加了失業規模。 中產階級和勞工階層的收入停滯是一個全球現象。自由貿易和資本流動令全球的產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如中國),這也是一次工作崗位的全球流動,始自制造業,信息技術則將原來不可貿易的服務部門開始轉包給發展中國家(如印度)。這對全球化命運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發達國家藍領和中產階級工資收入增長陷入停滯,甚至失業,對自由市場支持力發生變化,貿易保護主義越來越成為西方各國迎合選民的政治主張。這對過于依賴外貿的中國來說,意味著出口放緩而大量產業工人失業。 產業升級、保護主義導致的出口放緩以及通脹等因素帶來的是失業率增加,政府此時提高國民工資性收入的計劃如何避免帶來通脹、失業加劇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而目前政府的選擇,是壓制壟斷行業的工資增長,盡量向廣大中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這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政府在穩定經濟和就業的艱巨任務面前,在包括自身參與的利益博弈之中,能否勇敢推進提高國民工資的改革計劃而不是畫餅充饑,值得關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