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超萬億:我國社保的重大轉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09:13 保監會網站
在2000年之前,我國社保五險收支形勢整體比較嚴峻,2001年滾存累積僅為3000億元。但從此之后,五險收入便幾乎一年上一個臺階,到2006年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已達8517億元,支出6853億元,當年累計結余為8006億元。而據最新的測算,到2007年我國的社保五險不僅收入將超過萬億,而且滾存余額也將超過或至少逼近萬億。作者認為,在2007年我國社保基金儲備首破萬億大關,是我國社保改革的一個重大成就,更是我國完善社保財務可持續性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而這個重大轉折將體現在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從重“積累”轉向重“管理”,二是從重“融資”轉向重“收益”。社保基金收入超過萬億的根本原因是由擴大覆蓋面帶來的。近幾年來,五險參保人數增長速度一直在7%左右,基金收入則始終保持在20%上下,后者明顯快于前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繳費人數增長速度高于退休人數。2007年數據統計雖還未面世,但可以肯定的是,養老和醫療參保人數均會雙雙超過2億人,比2006年分別增加1300多萬人和5000萬人。收入與滾存雙超萬億社保基金五、六年來的“臺階式”增長態勢進一步為加強社保制度支付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扭轉了社保基金的根本形勢,但同時又提出了一個嚴峻挑戰,尤其是以2007年年度收入和滾存累計雙超萬億為重要標志,我國社保財務可持續性的含意將從重積累轉向重管理,從重融資能力轉向重投資收益,這“兩個轉變”將是2008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社保制度改革的一個著力點,甚至有理由認為,2007年萬億大關的突破,將是我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個轉折點。泛泛的社保制度財務可持續性,意指社保制度的收支平衡性的當期和預期。但在以往五、六年里,個人賬戶的建立使轉型成本問題凸顯,“兩個確保”的實施使當期收支矛盾突出,而當時社保財務可持續性的重點是“找錢”。但是,當人們在2008年“早晨醒來”突然發現社保基金積累余額已經超過萬億大關時,我國社保制度財務可持續性的概念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找錢”的年代,資金安全性問題并不十分突出,但在“有錢”的時候,不但安全性問題突出起來,重要的是,增值保值的問題更加突出。于是,社保財務可持續性的含意就自然變成社保基金的管理制度和投資效率的問題了。形勢的變化和條件的改變,使社保制度財務可持續性的含意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重積累轉向重管理先看第一個轉變即從積累向管理的轉變,這是社保基金的管理體制問題。萬億社保基金儲備,對目前中央政府的統籌能力來說只具有理論上的意義,對省級政府來說,甚至可能是“望梅止渴”。因為,目前社保制度統籌水平偏低,主要是以縣市級為主;萬億資金儲備畫地為牢,分散管理,形成了2000多個“碎片”,并且在每個縣市級統籌單位里,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農村社保等每項保險基金在行政管理上相對獨立,形成了事實上更加分散和更多的碎片,全國的五險基金“塊塊”多達上萬個碎片單位,于是,風險點也就多達上萬個。目前,我國社保制度有一個特有現象:眾多的地方政府既是社保制度實際運行的執行主體,又是資金投資運用的違規主體,審計署多次審計結果和上海社保案等都從一個側面說明這個獨特現象的嚴重性、普遍性和中國特有性。這種后果帶有相當的必然性:縣市統籌層次使社保基金非常容易被地方政府當作普通的“公共基金”,進而成為地方個別領導上項目和出政績的一個“本錢”,而中央政府則對此鞭長莫及,不可能在全國范圍統籌安排使用。于是,我國社保制度又出現了另外兩個特有現象,一是越是發達富裕的東部沿海地區,社保基金沉淀就越多,違規案也就越多。二是參保人異地流動難以轉移接續社保關系,嚴重制約了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改革縣市級統籌的分散化碎片式社保基金管理體制,盡快實現省級統籌,已被提到議事日程,2008年作為實現省級統籌的開局之年,必將成為社保財務可持續性的一次重要轉折。從重融資轉向重收益再看第二個轉變即從重融資能力轉向重投資收益的轉變,這是投資效率和投資體制的改革,是個增值保值的大問題。與10多年前社保儲備零積累相比,萬億基金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如何實現增值保值;但事實卻是,投資政策10多年來一直沒變,投資渠道始終是協議存款和購買國債,已遠遠不能適應萬億儲備增值保值的客觀需要。第一,面對貶值的現實和投資的沖動,落后的投資政策已成為地方政府突破“雙渠道”硬性規定和違規操作的一個主要“借口”,上海幾百億統籌基金和遼寧幾百億賬戶資金每年回報率少幾個百分點,一年就是幾十億,全國萬億就是“流失”幾百億!這是巨大的“浪費”!第二,投資收益率低于CPI,如果以遼寧試點7年來年均收益率2.39%為基準,那就遠遠低于2007年1到11月CPI的累計增長系數4.6%,30年后就等于減少了50%,其代表的財富數量就“縮水”一半。第三,投資收益率不僅低于通脹率,難以盯住這個“購買力標準”,而且還遠遠低于2000年以來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名義工資增長率14%即低于切身感受的“生活標準”。第四,退休職工的工資替代率逐年下降,從2000年全國退休金社平工資替代率的71%,下降到2006年的50%,個別地區甚至更低,老年貧困發生率已成為需要防范的重要社會風險之一。第五,投資制度不合理為各級政府財政帶來負擔,為彌補退休金差額,保證其實際生活水平不受影響,中央政府不得不連續為退休職工調整養老金待遇。第六,社保基金投資制度不科學,遠遠落后于時代步伐,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這不僅成為了制約社保深入發展的一個障礙,影響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實現社保體系覆蓋城鄉的目標,而且對社保制度的總體設計提出嚴重質疑,甚至對其制度的合法性形成嚴峻挑戰。綜上所述,與改革社保基金碎片化和分散化的體制現狀相比,調整社保基金投資制度以提高投資效率顯得更為重要,形勢更為嚴峻,情形更為緊急;這個轉變,是社保制度可持續性觀念的一次轉折,是財務可持續性概念的一次轉換,是社保制度長效機制建設的一次飛躍。社保基金儲備首破萬億大關,是2007年社保改革的一個成就,更是我國完善社保財務可持續性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