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地方政府到珠三角招商像“作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07:34 經濟參考報
有的領導私下說,大家都到珠三角來,自己不來顯得觀念落后 秋冬時節,記者在珠三角進行產業轉移調研時發現,一些地方政府組織的前來珠三角的招商團絡繹不斷,使這里的企業不勝其擾。當地不少官員和行業協會負責人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政府“作秀”式招商。 “最多一月收到20份邀請函” 珠三角有中國“加工貿易制造基地”之稱,成為各地前往招商的必爭之地。當地臺商反映,到珠三角招商的內地政府很多,近的有湖南、江西、廣西等地的市縣,遠的則來自吉林、陜西、遼寧、山東,大部分省份都有,估計每年僅在東莞開展招商活動的城市就不下150個。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東城分會秘書長李文誠說,他最多時一個月接到的招商會邀請函超過20份,每年四五月份和入秋后都是到珠三角招商的“旺季”,不僅來的人多,而且普遍入住高檔大酒店搞推介,好讓隨行記者將活動拍下回去播放,純粹是作秀。 這些招商團帶隊的都是政府正副職,行業協會是邀請出席的重點。一些協會負責人說,動員業內企業參加招商會成了主要工作,企業的經營很忙,不派人參加又好像不給面子,只好輪流去。 政府部門一些官員對這種招商也不以為然。粵西一個工業園管委會負責人說,內地招商心切,許多地方對各部門定下招商指標,守株待兔肯定不行,只好四處出擊,但往往都是空手而歸。 李文誠表示,曾私下跟一些城市的領導談過這種招商浪費財力、人力,他們的回答是大家都到珠三角來,自己不來顯得觀念落后。 “說好不說丑”,信口承諾成招商通病 一些臺商認為,這種“大呼隆”招商效果不好,原因在于招商時只講優點,不講弱點,實際上對于企業來說,最想知道有哪些不足,有沒有辦法解決,弱點是決定企業遷移后能不能生存的最關鍵因素。深圳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蔡世良說,很多地方政府重招商,輕服務,只求把企業引進來,不去了解企業生存需要什么樣的供應鏈、要多少配套廠家、物流服務有沒有保障。“每個地方都希望企業搬到自己那里,建這樣那樣的工業園,我曾跟一些來招商的官員說,你們回去先把物流中心搞起來,把市場環境搞好,先不要去辦什么工業區。” 記者了解到,由于招商心切,一些地方在土地、稅收上常常信口承諾,企業進來后根本無法兌現,造成政府失信。而有的企業轉移內地,看中的是土地的潛在價值,動輒提出要數百畝上千畝土地,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深圳市電子商會秘書長程一木將這種現象形容為“互相忽悠”,雙方對招商簽約并沒認真考慮怎樣兌現,最后演變成互相扯皮,互相指責。 北海出口加工區招商局副局長黃興煥說,產業轉移從根本上說是市場行為,政府一廂情愿的招商行為只會勞民傷財,政府要做的是了解企業的需求并努力滿足這些需求,創造適合企業生存發展的市場環境。 “飛地”園區值得借鑒 一些人士提出,由于制造業講究產業鏈的配套,“以商引商”是較好的辦法。廣西北海市出口加工區有較好的嘗試。加工區管委會著重做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一站式”服務,通過先入園企業吸引別的企業,目前入園的25家東部企業大部分都是通過一家帶一家的模式轉移而來。 與“以商招商”相比,廣東建立“飛地”式園區的做法更值得借鑒:由珠三角區(市)在省內山區或東西兩翼設立產業轉移園區,征地和園區基礎設施由“飛地”所在地政府負責,招商則由珠三角聯手的城市負責。粵西一些干部說,轉出地政府本身清楚鼓勵哪類產業轉移,哪些企業要到內地來,根本無需我們去招。 一些受訪者認為,政府熱衷于招商,弊端很多,不僅鋪張浪費引起群眾反感,還造成對市場配置資源的干擾。為了讓通過“關系”“人情”招來的企業生存,違規違法給予各種優惠,破壞市場公平;有的甚至對污染企業敞開大門,導致“產業轉移”變“污染轉移”。而從根本上說,“政府招商熱”反映出政府職能沒有轉變,角色錯位,而將大量精力、人力、財力集中在招商活動中,就難以保障“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落到實處。應從轉變政府職能的角度,對政府招商作出剛性的約束和限制。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