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之于心寓之于畫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 07:44 中國質量新聞網
得之于心寓之于畫 林之源詩書畫印展在西安舉行 不求人夸顏色好,但求清氣滿乾坤。日前,著名書畫家、篆刻家林之源詩書畫印西安展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舉行,并獲得了多方面的好評。 林之源,字半溪,號石門山樵、冷香居士,1956年出生于浙江溫州的儒醫世家,年少時即學詩書、習字畫兼攻金石,后移居上海。滬上10年,他交往甚廣,受益良多。之后游學于香港及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地,且時有新作,常有好評。游學歸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名山秀水盡羅于一胸。在游學過程中他幸得章太炎先生第四代弟子劉克雄教授之悉心教導,開始研習國學,其精髓對他后來的作品影響很大,用他的話說,“是劉先生教會了我先做人再做事的人生道理。”10年前,當他游學到桂林資源時,被資源的山水所震撼,遂在資江之畔建“冷香書屋”,開始了長達10年潛心于書畫的隱士生活,在“冷香書屋”里讀書、交流、獨悟。 林之源說,他的成功,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及祖國的山山水水,尤其是桂林的山水。10年的隱士生活,使他的作品充滿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交融和人生閱歷的獨到感悟。他的詩富有山水的情趣,文人的浪漫情調。“雙槳搖來朝露白,一竿釣起夕陽紅”、“空山寂寂水無聲,白屋閉門花自落。”生動樸實不矯情的清新詩風,表達了林先生的人生理想與生活品位。 此次展出的林之源山水作品基本上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純粹的水墨山水,技法上以“潑墨”、“破墨”為主,利用墨色的濃淡干濕表現遠近山色的不同視覺效果,樹木的刻畫為渴筆焦墨以書入畫,整體畫面墨韻飛騰、意境深幽,給人一種空靈超越的美感;另一種類型墨彩并用,一般畫面視野開闊場面宏大,注重山水大勢的把握,山體的質感和體量感刻畫得十分生動傳神;遠景信手潑灑,畫面中往往是疏林下數間草廬橫斜似有琴聲詩韻從窗口飄出。山體的描繪以花青、赭石與墨色相配,相得益彰恰到好處,有效地烘托出大自然的嫵媚多姿和勃勃生機,對樹干樹冠的描繪一般以熟褐和黃或綠色與墨色配合。 著名美術評論家劍簫先生認為:林之源這樣處理,使畫面更加生動活潑,也更加符合人們的視野習慣。欣賞他的淡墨山水畫,我們可以感知天地間的蒼茫之氣,就縈繞在他那縱橫揮灑的筆下。藍天、白云、蒼巖、小橋、流水、人家,渾然一氣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在一片空濛的意境里,撲面而來的是耳目一新、心曠神怡的感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內在精神世界的物質外化,是其對人生獨具慧眼的藝術表達,之源先生向人們敞開的藝術世界,其實就是埋藏在他心靈深處的精神寄托,得之于心而寓之于畫也。 他的書法得益少年臨摹工夫,在眾多書體上,找到能表以自我性靈的真氣,取書卷氣而不失金石之質,運筆自然中又得法又無法,富于變化,氣韻生動。每幅作品都有自我面貌,但能歸于一統,更可貴的是在他書作中有真、善、美的意境表露。他的書法宗旨是:章法上汲取歷史上眾家之長,精神上源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表達上在“奔放中含穩重,激烈間無火氣”中尋找自己創作的語言。 他的篆刻,汲漢印之乳汁,擷明清之精華,布局錯落有致,刀法峻爽有力,能于方寸之間,展出宇宙宏觀之妙、人生智慧之精。印痕中鮮明扎實的秦漢印功底,得益于天地元氣,融入方寸。其中三枚印《此心安處是吾鄉》、《恨古人不識我》、《直追古人不到處》是他治印做學問的高度概括。就連中央文史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權威機構的專家學者也對他的印章贊嘆有加。 這次詩書畫印展由中國書畫家協會、中國書畫院、中國藝術創作院主辦,人民網書畫頻道、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協辦,并得到了陜西省美協、陜西省書協和北京溫州商會、西安溫州商會等多方面的支持。《中國質量報》 陳俊賢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