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華北水殤 中國式調水4月發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 00:59 21世紀經濟報道
跨入2008,中國奧運年,鳥巢、水立方等標志性主體工程相繼進入收尾階段。 與此同時,南水北調中線一期京(北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也在做最后的沖刺。到春暖花開的4月,河北境內為奧運會預留的3億噸應急水源,就可以通過這條300公里的人工水道,源源不斷地補給北京城市供水體系。 剛剛過去的2007年,是北京遭遇連續干旱的第九個年頭。此前,城市供水已經從高峰時期的每年40億方,縮減并穩定在35億方左右,供需缺口在5億方以上。 奧運期間,北京用水需求預計將增加10%-30%。而中線一期工程的近期建設目標,就是確保奧運用水安全。 今年,北京將從河北調水3億立方米;明年,北京將具備從黃河調水的條件,但調水指標待定;2010年中線全線貫通以后,漢江水可以直通北京,每年10億噸外調水將從根本上緩解困擾北京多年的缺水問題。 華北水危機 中國水資源究竟面臨一個什么樣的困境?能否支撐一個大國的快速崛起?水利部最新一期<中國水資源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或許能說明。 <公報>匯總分析了2006年的全國水情數據,中國當年的水資源總量25330億方,比常年偏少8.6%。其中地表水24358億方,偏少8.8%;地下水7642億方,偏少5.3%。 從總量上看,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900多立方米,雖然只有全球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仍高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700方的缺水警戒線。但水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極不平衡,當我們把目光聚集到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華北平原時,尤為揪心。 這一年,全國蓄水總量年末比年初減少了115億方,而北方平原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88億方。 再看開發利用率,南北差異尤為明顯,海河高達74.9%,黃河60.9%,居第二位,淮河54%,居第三,而南方的長江、珠江在18%左右,西南諸河不足2%。 河川徑流的開發利用率,在20%以內不會有什么影響,30%會影響河流生態,40%是國際公認的上限,將產生難以彌補的破壞作用。而黃、淮、海三大流域均在超負荷狀態下運行,京、津、冀部分河流的開發利用率甚至超過了90%。 "從黃淮海流域的形勢來看,現在談水資源對經濟的支撐力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中科院院士劉昌明說,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聚集,早已超過水資源的承載極限,多年來全靠超采地下水維系。劉是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的主任。 1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北移,華北的水資源危機不但沒有緩解,還呈繼續加劇之勢。目前累計超采地下水已經達到1000億噸,劉說,這超過了兩條黃河的水量。 具體到北京,在連年干旱的情況下,官廳水庫入庫水量已由上世紀50年代建庫初期的近20億立方減少到不足1億立方,一度被迫退出城市供水;密云水庫也從12億立方減到2億立方左右,蓄水量則從1994年的33.6億方一路下降到10億立方,最低時近6.54億立方。 北京市水務局有關官員給本報的數字是:平原地區現在地表水開發率為86%,而地下水開發率達到了109%。 應對華北水危機,已成為南水北調的大任。 人口、資源、生態三重壓力 在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華北作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地帶,一直保持著經濟的高度繁榮和旺盛活力。僅僅50年前,這里還舟楫如林,且常年為洪澇所困。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目前這種極度缺水局面? 劉昌明給出的答案是:城市的急劇擴張,人口的高度聚集,產業的過度集中。 先說北京,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人口平均年增27.5萬人,在全國屬于高速增長地區。上述水務專家說,建國初期北京常住人口414萬,2004年達到1493萬,55年間增長1000萬人。而全市水資源量只有37.4億立方,若按人均300立方計,只能承載1247萬人。 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北京外來人口還將保持增長勢頭,水資源超載人口還在繼續加大。過量的人口壓力,將使北京面臨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嚴峻挑戰。 再以河北為例,建國初期,河北年用水量僅40億立方,1998年達到高峰229.2億立方,而本省水資源的最大承載能力只有160億立方。 在采取多種節水措施之后,河北目前全年用水總量穩定在200億立方左右。這種供需倒掛使得河北由1964年以前的連年洪澇,逐步演變為現在的持續干旱。 河北省水利專家魏智敏在他50年的防汛抗旱生涯中,經歷了華北水情從特大洪澇到極度干旱的兩極劇變。 "1958年汛期,我乘坐小火輪往來于天津、安陽等地。"魏說,當時河北境內內河通航里程3095公里,從天津出發,沿南運河可直達大名、安陽,沿子牙河可到邯鄲、邢臺、石家莊和保定。 2007年歲尾,魏以河北省專家獻策服務團的專家身份,上書省委、省政府,呼吁建立水資源戰略儲備體系與應急機制。 魏在文中寫道,"每座城市都要制定<保證供水安全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指揮部,環保、水利、市政、衛生、民政等部門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預警和應急救援機制,實施跨河系調水等有效措施,確保城市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 "河北正承受著人口、資源和生態的三重壓力。"他說,南水北調已經成了維系社會、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調水隱憂 從行政主體來說,河北是華北水資源危機的最終承受者。我們可以列出一張清單: 官廳、密云水庫:兩庫水源地都在河北,達成的分水協議是:官廳供河北每年3億立方,密云每年6億立方。1981年,京津缺水,官廳、密云給河北的9億立方供水指標全部讓給北京。 引灤入津:天津每年從潘家口水庫分流10億立方灤河水,而灤河在枯水年可用水量僅19.6億立方。 于橋水庫:河北和天津共建,協議分水比例3∶1,后來改為天津的調蓄庫,河北由此流失6000萬立方。 合計下來,河北每年要給京津供水19.6億立方:9億立方給北京,10.6億立方給天津。 今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具備通水條件后,河北還要給北京供水3億立方。 就在水資源支出逐漸累積的過程中,河北自身的水資源恢復能力也在逐步枯萎。50年前,境內地表水每年自產235億立方,外省注入99.8億立方;隨著地下水的超采和地表水面的萎縮(水域濕地面積由1.1萬平方公里萎縮到670平方公里,白洋淀每年要靠人工補水維持),河北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降到205億立方,其中可以開發利用的僅160億立方。 這點水不僅要支撐京津,還要維系自身6800萬人口的生存。1981年讓出9億立方供水指標以后,河北為保證農業春灌,每年冬季要以每方0.18元的市場價從山東購買黃河水,僅此一項,河北每年要花費數千萬元。 河北方面為北京調水作出的巨大犧牲,北京水務界給予高度認可。 與河北同處于既有供水體制最底層的,還有不堪重負的生態。 這是資源配置根據價值規律的梯次轉移。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做過一項"海河流域水資源的經濟價值與相關政策影響"的研究,調查顯示,海河流域每方水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種植業是4.2元,工業是19元,第三產業是34元。這項研究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人類生活等基本用水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效益驅動使水資源從低效向高效配置。 在這種效益驅動機制下,生態退居用水鏈條的最末端。劉昌明指出,每年需要60億-100億立方水,才能使華北平原的河流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態標準。 但是,誰來為這100億立方生態水埋單?至少,在建的南水北調還無力滿足北方的生態需求,<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規>要求以城市和工業用水為主,兼顧農業和生態用水。 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進展,北京的調水能力跨出華北,越過黃河,伸向水量充沛的長江。作為一項史無前例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不僅調水救急,還或將真正改革既有不合理的供水體制和用水機制。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