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筐農產品背后的貨幣戰爭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 08:00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國際農產品價格在新年的第一個交易日開盤后集體大漲。由此追溯到整個2007年,農產品也是漲聲一片。如果說大豆因減產而漲價還不難理解,玉米豐收卻依然大漲,則多少讓人有點看不懂。 事實是,當巴菲特準備跳農產品之舞時,農產品價格已無法簡單用供求去衡量。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背后,是美元石油利益鏈條,以及身影頻現的國際炒家———這更像是一場貨幣戰爭。 再見了,便宜的豆油! “你可以不炒股,但不能不吃飯”,2008年年初寒意正濃,成都消費者老馬站在紅星路的一家超市的糧油專柜前,他手里拿著一個巴掌大的筆記本。2007年初44.5元/桶的食用油目前逼近60元。老馬的賬本顯示,去年大豆油一年漲了4次。 老馬沒看過、也看不懂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期貨行情,如果他像期貨專家們一樣,每天關注期貨行情,賬本上的上漲也就“沒什么大不了的”。 全球大豆價格從2007年年初到現在幾乎翻番。目前,美國大豆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已經達到1199美分,而在2007年1月2日,大豆收盤價格僅有697美分;大連大豆主力合約最高一度接近4600元/噸,年初為2606元/噸。按照慣例,大豆期貨每上漲400元/噸,食用油廠商就要準備提價。 老馬在賬本上寫了一排字,“再見了,便宜的豆油!” 如此的告別方式此前已經出現。2007年11月21日,在“第二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國強語出驚人:“農產品低價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了。”投資大師羅杰斯12月也強調說,商品期貨市場正處于一個中長期的牛市初期,尤其是農產品。 羅杰斯的話在新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便得到了印證。國際農產品價格在新年的第一個交易日開盤后集體大漲。分析人士認為,各種跡象表明,廉價糧食時代已結束。 利益循環圈:美元石油農產品 過去一年里,國際農產品期貨的價格平均上漲了40%以上。全球大豆減產,漲價可以理解。讓人看不懂的是,玉米在豐收為什么依然大漲?仔細梳理農產品漲價,你會發現其背后隱秘的利益循環圈。在這個利益圈背后,“美元陰謀論”若隱若現。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2月31日發表文章稱,兩個主要趨勢一直推動著糧價快速上漲:一是部分國家越來越富有的消費者不僅消費更多的糧食,而且消費更多的肉類,而動物需要用糧食喂養。二是更多的農產品被用于制造生物燃料,而不是供人們食用。 談及生物燃料,你會很快將糧食價格與油價變動聯系起來。“高油價”在全球掀起生物能源投資熱潮,其中乙醇最受關注。一些分析家估計,美國的谷物農作物2007年有多達30%用于生產乙醇,是2006年的兩倍。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預測,如果全世界堅持執行當前的生物燃料擴展計劃,玉米價格到2020年會上漲26%,含油種子價格會上漲18%。如果政府加倍努力生產這種能源,預計玉米價格會在未來12年時間內上漲72%,含油種子價格會上漲44%。 也許這還不是根本原因,按照宋鴻兵的“貨幣戰爭”理論,美元對石油擁有不可替代的壟斷計價權,美元貶值必然推升國際油價,石油期貨市場的炒作與之有直接關系。這一利益循環又將農產品牽扯其中。 另外,汽油、柴油價格持續上漲,各地農資價格和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糧農組織的調查顯示,2007年全球糧食運輸費用同比漲幅超過80%。 灰姑娘,再跳一支舞吧! 除去供求因素,鮮為人知的是,在農產品漲價背后,一戰不見硝煙的大戰已經拉開序幕。在國際炒家眼里,農產品利潤誘人,大量資本的進入也逐漸推高農產品價格。 “股神”巴菲特早已盯上農產品。最近,他一邊說“大豆、玉米、小麥這類農產品并未出現泡沫,但金屬和能源 價格波動則太驚人”,一邊大量買入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橡膠、白糖等農產品。他用灰姑娘的故事做了形象說明:“明知道一到午夜12點,所有東西都會變回原狀,但你還是想‘再跳一支舞吧’,現在大家都是這種心態。” 還有一批人也已參加巴菲特瞄上的利潤舞會,他們是大批指數基金、對沖基金。由于對全球通脹的憂慮,不少資金選擇價格相對低廉的農產品來投資保值,基金持有大規模的玉米多頭頭寸(即未來看漲玉米價格),農產品價格上漲一觸即發。 據巴克萊2007年12月的調查顯示,美國150家機構商品投資人大多認為2008年農產品收益最好。 與外盤關系密切的中國期貨市場無法獨善其身,2007年中國的大豆、玉米、小麥、豆油、豆粕、菜籽油、橄欖油7大主要農產品期貨漲幅基本都在30%以上,12月26日中國市場的豆油近月期貨價格一舉突破萬元/噸大關。 大豆爭奪 “陰謀”樣本? 在利益驅使下,農產品在利益團體之間上演著一幕幕爭奪,其中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的爭奪尤其激烈。這場爭奪戰下來,中國大豆種植面積驟減,國內榨油行業萎縮。大豆爭奪戰可以說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利益糾葛的典型樣本。 2000年,美國大豆以低廉價格批量進入中國。賣油商人回憶,當時豆油價格是4.6元/公斤,菜油比大豆油每公斤貴2.6元。大豆油閃電席卷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大豆油占據中國人六成的食用油消費量。 2003年,美國指責中國大豆進口程序復雜,妨礙貿易。公開消息稱,當年底,中國企業組團訪美并答應從美國進口14億美元大豆。其后,采購團以4100元/噸的價格采購了150萬噸大豆。隨著進口大豆增加,國產大豆受到擠兌。至2005年,進口大豆所占比例已高達80%。 而在這之后出現的事實是,大豆價格進入高位。如果再聯系作為世界最大大豆進口國家的中國卻沒有大豆定價權這一事實,上述進程頗有點《貨幣戰爭》中描述的“陰謀論”的味道。 歲末年初 糧食成調控重點 農產品價格上漲,除了國際炒家之外,美國農民是這一輪糧食大漲價的贏家,大農場主更是賺得喜笑顏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美國農業收入估計可以比過去10年的平均值上升50%。 相反,那些依靠農產品進口的國家則受損。有分析認為,農產品價格上漲,受損失最大的是發展中國家的最貧困者,因為糧食開支在他們日常開銷中的比例大于富人。例如,孟加拉國的一個家庭每天的生活費為5美元,其中3美元用于購買糧食。最近幾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了50%,這個家庭就得為此多支出1.5美元。 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理所當然地應該帶來農民的收入增加。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7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出售農產品的收入為1429元,同比增長19.8%。而根據央行2007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前三季度全國主要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上漲17.4%。 程國強表示,全球農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生物質能源對全球農產品供需格局將產生深刻影響,也可能將世界農產品帶入高價時代,對中國來講,也帶來了挑戰。 食品大多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或半加工品,所以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迅速傳遞到了食品環節。最近接連釋放的信號顯示,我國政府正在想方設法保障供給、穩定價格———從2007年年底開始,國家頻繁出臺糧食出口調控政策。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12月7日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說,國家的宏觀調控首先要大力發展生產,保障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等重點農產品的供給,同時加強糧食等重要產品儲備調節和進出口調節,穩定消費者心理預期。本報記者 張小軍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