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山上林如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3日 05:07 荊楚網-湖北日報
荊楚網消息 (湖北日報) 久別的老戰友重逢,孟廣江發現,大家都變老了。透過蒼蒼白發,難憶曾經的青春容顏。 老戰友們在太子山林場一轉,卻發現,山變綠了。眼前一片郁郁蒼蒼,遮天蔽日,當年的荒山禿嶺已然不見。 他們是太子山林場的第一代創業者,經歷了一個國有林場50年山河巨變,也見證著這里生態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上山滅荒 太子山北倚大洪山,南接江漢平原,曾經也是森林茂密。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汽油彈將整個山頭剃成了“禿頭”。 1957年11月15日,國務院批準建立太子山林場。100多名省地機關干部,1000多名來自10多個省的移民和武漢知青,浩浩蕩蕩開進了太子山,孟廣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當時的太子山滿目荒山,草比人高,血吸蟲遍布其間,唯獨缺少樹木和人煙。“那其實就是一片荒草坡,下雨一團糟,天晴一把刀。”孟廣江說。 孟廣江和他的戰友們“先治坡、后置窩”,一鎬一鋤地開山劈石,大力發展用材林,引種廣東馬尾松。當時業內有“馬尾松南種北移幅度不得超過2度到3度”的定論。經過無數次嘗試,太子山人終于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1963年至1974年,全場累計營造馬尾松62816畝,主要荒山在這個時期得到綠化。 1971年,太子山開始大面積營造杉木,改變了“江北不長杉”、“荒山禿嶺不長杉”、“陽坡不長杉”的觀念,逐步形成了現有的八大片杉木速生豐產林基地。 如今,太子山林場森林覆蓋率達80%,畝均蓄積量5.2立方米,大大高于全省畝均2.1立方米的水平。 下山辦廠 綠化荒山之余,太子山人開始探索發展之路。 林業生產周期性長,逼迫太子山人跳出林業辦產業。他們開始在林間套種猴頭菇,并于1982年創辦全國首家林場制藥廠,把猴頭菇加工成腦寧糖漿,其產品暢銷全國。 太子山還辦起了木材加工廠。每立方米松樹原木,賣出去價格最多600元,而加工制成建筑模板,每立方米木材卻能創造近2000元的價值。 隨后,機械廠、家具廠等企業也相繼建成,成為太子山重要的產業支柱,成為林場職工就業的新渠道。 但是,太子山的發展也曾走過彎路。 上世紀七十年代,靠山吃山的太子山人辦起磚瓦廠,這一辦就是20多年。盡管為改善林場和周邊農村住房條件作了貢獻,但是留下的生態傷疤卻難以磨滅。 開山炸石的隆隆炮響驚破了太子山的寧靜。整個太子山最多時有六七座碎石廠同時放炮,傷痕累累的青山在無聲哭泣。 路在何方 進入新世紀,太子山人找到了科學發展之路。 2003年,太子山林場管理局毅然關閉了磚瓦廠、碎石廠,并著手恢復植被,進行生態修復。林管局局長代新平說,經濟效益要給生態效益讓路。 太子山林場主要種植人工用材林,每年都有采伐任務。但是,多年以來,林場一直堅守一個原則,采伐量不能超過生長量。目前森林年生長量約1萬立方米,年采伐量卻壓縮到6000立方米。 與此同時,林場職工的生活越過越紅火。這是因為木材漲價將近一倍,量減收入不減。同時,木材加工、制藥等替代產業解決了職工的就業,伐木工人放下斧頭進廠上班。 代新平告訴記者,未來太子山木材經濟的替代產業是生態旅游,因為每接待一個游客,就等于少砍一立方米木材。 自2003年晉升為國家森林公園后,太子山生態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萬多人次,收入200多萬元。代新平說,2009年,武(漢)荊(門)高速將通車,太子山與武漢只有一個多小時車程,“武漢后花園”的愿望將會變成現實。“到時候,不需要采伐一方木材,莽莽青山就能變成金山銀山。”代新平充滿憧憬。(記者 甘勇 通訊員 涂定卓 趙輝) 特別關注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