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終報道]貨幣政策十年轉身 “從緊”化解潛在風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 07:53 經濟參考報
十年一輪回,2008年的貨幣政策再度轉向,從“穩健”走向“從緊”。但是,這一政策導向的變化并非突變,從“穩健”到“從緊”最重要的在于力道把握。展望明年的貨幣政策調控,如何把握“從緊”力度,有效化解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將是關鍵。 1997年,中國尚未擺脫通脹和過熱的陰霾,當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然沿用“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基調。然而,隨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陷入了通貨緊縮的泥潭。199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度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保證了中國經濟長期高速穩定地增長。但是,自2003年以來,面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信貸、投資、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等新變化,穩健的貨幣政策內涵開始發生變化,國家開始適當緊縮銀根,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今年二季度,穩健的貨幣政策改為“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在經歷連續多年的經濟高增長后,中國經濟形勢發生較大變化。但同時,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也日益增多,投資過熱傾向、流動性過剩、通脹壓力加大、結構性不平衡、貿易順差依然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資產價格泡沫等都令人擔憂,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更加藝術、智慧。 對此,今年以來,央行10次上調準備金率,五次提高利率,六次發行定向央票,緊縮力度不斷加大。日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提出,明年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政策動向課題組發布的報告表示,明年貨幣政策趨向是,堅持“從緊”操作,化解潛在風險。報告認為,目前經濟在諸多因素的支持下已經積累了較強的內生性增長動力,經濟運行過熱風險遠遠大于降溫風險,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化等風險也不容忽視,宏觀調控的任務依然艱巨。 報告認為,明年的貨幣政策操作,價格型工具將唱主角,應考慮加大利率、匯率等價格型工具的使用頻率。過去,我國貨幣政策比較注重數量型調控,但今年頻繁動用的數量型工具并未顯出明顯效果,原因在于,近兩年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顯著增強,在貨幣供給強內生性的影響下,數量型工具的效果受到了限制和削弱。 報告表示,央行需要改變單一的加息模式,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合理搭配加息的方式、幅度和時機,相機行事。首先,如果消費價格指數及其他宏觀指標遠遠高出預期,那么加息幅度應該超過27個基點,反之亦然。其次,為應對目前存款負利率、儲蓄存款大量分流、銀行可用信貸資金減少及“短存長貸”的矛盾,應選擇不對稱加息方式,使存款利率上調幅度高于貸款利率,以引導居民增加儲蓄存款,緩解銀行業流動性風險壓力。最后,應進一步放寬存貸款利率上浮、下浮空間。 對于匯率政策,報告認為,適當加快人民幣匯率升值步伐,對穩定物價、擴大對外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在國際資源能源價格上漲的形勢下,本幣升值有利于降低商品進口價格,從而減輕輸入性通脹壓力,沖銷成本的降低也會減少被動增發的本幣數量。二是人民幣升值使得為沖銷外匯而被動發行的基礎貨幣數量減少,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得到一定保證。三是人民幣升值將會迫使生產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商品的廠商退出,從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提升。四是人民幣升值之后,中國企業在國外并購的時候會變得更富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從緊的貨幣政策不能僅僅理解為對沖。貨幣的大幅對沖以及信貸控制,只能是權宜之計。政策操作的重點,應當是迅速推動結構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從而放棄對大規模、持續性對沖的依賴。 從目前的整個政策操作看,結構調整和改革涉及到許多不同的領域,不是貨幣政策領域或者金融領域可以完全推動的,央行的對沖操作和信貸控制,成為貨幣政策越來越依賴的重要政策工具。一個原本只能用于短期操作的、用于為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贏得時間的政策工具,因為結構調整的進展有限、總體改革推進的力度有限,反而會成為宏觀調控日益依賴的政策工具。擺脫這種對于貨幣對沖的過分依賴,加快結構調整和改革,應當成為當前防范通脹、防范經濟過熱的重要政策導向。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