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突遭擱淺 退出舞臺抑或重裝上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08:31 保監會網站
牽動著全國2000多個縣市行政首腦神經的2007年全國“百強縣”榜單,并未如過去6年那樣如期而至。這份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榜單被眾多官員和學者譽為“把脈縣域經濟發展的權威依據”。12月3日,國家統計局新聞處長張英香證實了評比被取消的消息,她稱:“今年肯定不評了,但今后會不會評暫時還不知道。”按慣例,每年9月和10月,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評比結果。始于2000年,僅有6屆的這一評選戛然而止,“休克”還是“死亡”?取消是否另有隱情?外界對此眾說紛紜。突遭擱淺趙金寶和統計工作打了近20年的交道。目前,任安徽省統計局考核辦副主任的他,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稱,國家統計局取消“百強縣”評比事先并無征兆。今年4月,如往常一樣,他向國家統計局上報了安徽省縣域經濟的統計報表。數月后,他卻從“非正式渠道”得知評比被取消了。過去四年,趙金寶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考核安徽省的縣域經濟。盡管有些許遺憾,他堅稱取消評選“對工作沒有影響”。由于此前并未通報,對取消原因,他也只能猜測。趙金寶認為,評比是一年一次,由于間隔時間短,每年的結果變化不大,取消也許是調整的開始。此外,這還可能與今年國家統計局擔負的一個特殊任務有關。2006年12月31日,堪稱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農業普查啟動,該普查動員了700多萬名普查員、涉及2億多家農戶,而負責這項工程的便是國家統計局。按照進程,今年12月31日前,要完成農業普查的數據匯總、梳理、分析等工作。一位接受本報采訪的國家統計局官員證實,取消的主要原因是“忙于農業普查”。他說,與其他基礎數據資料統計相比,“百強縣”評比并非國家統計局必須要做的。指標過時?“百強縣”評比被取消,并非第一次。1991年,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開始了名為“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的評選,這是全國“百強縣”的前身。在經過1991、1992、1994年3次評選之后,這一工作便中斷了。2000年評選重啟,名稱改為“全國百強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測算結果”;同時,對評價體系、評價項目和計算方法做出了較大調整。趙金寶清楚地記得,在1994年的評選中,安徽省寧國市幸運地成為“百強”一員。然而2000年重啟之后,安徽的縣市就一直止步于“百強”門外。他認為,為了保持評選的連續性,7年來,指標體系雖有多次微調,但總體并未有大變化,仍為三個方面(發展水平、發展活力、發展潛力),共33個指標。然而,隨著“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決策的提出,“百強縣”評比出現了“老指標載不動新內容”的尷尬。“百強縣的指標體系都是以GDP增長為核心,這與目前所提倡的是否合拍有待商榷。”地方統計部門的一位官員如是評價。分析“百強縣”指標體系不難發現,影響結果的主要是GDP、地方財政收入等指標,而能體現民生、生態環境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等指標則是缺失的。有學者認為,惟GDP論英雄的評價體系導致了“近乎扭曲”的政績觀,而這正是“百強縣”評比屢遭詬病的根源所在。“百強”圖譜“用一把尺子量全國2000多個縣,這肯定不合適。”在趙金寶看來,國家劃分主體功能區之后,對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的考核就應該有所區別。趙金寶建議,全國“百強縣”評比可以考慮分類指導。趙進一步解釋,可以分別評出以工業、旅游、農業為主導的“百強縣”,對于以工業為主導的縣來說,可以要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鼓勵“又好又快”地發展;而對于以農業為主導的縣來說,鼓勵其大力發展農業,同時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可以適度傾斜。否則,以農業為主導的縣永遠無緣“百強縣”,即使要進入“百強”行列,也只能再走發展工業之路。“浙江多,江蘇強,山東快,廣東穩。”這是統計系統一貫的說法,也是對榜單背后各地經濟發展現狀的精辟概括。浙江以百強縣數量多而著稱;江蘇則以質取勝,在百強縣的前10位中,江蘇省一直穩據6席左右;山東則呈現出較快的發展速度;廣東最為穩定,百強縣一直保持在10個左右。自有評比以來,這四個經濟大省一直占據70個左右的席位,其他30個左右的席位則分散在東、中、西部的十幾個省份中。在這張分布不均的百強圖里,最值得一提的當屬蘇南地區。在“百強縣”前10強中,僅蘇南地區就占到6個,2006年更達到7個,昆山已經連續兩年榮登“百強縣”榜首。如今,“昆山之路”、“張家港精神”、“江陰板塊”、“常熟制造”等標志性的發展模式已成為全國各地競相效仿的對象。然而,這種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治理的發展模式如今愈發難以立足。今年夏天,太湖爆發藍藻,致使無錫等地出現水危機事件,而環繞太湖的縣市恰恰都是百強縣。雖然統計部門官員認為水危機事件與“百強縣”評比取消并無太多聯系,但它確從另一個側面敲響了警鐘。存廢懸疑今年8月,就在國家統計局取消2007全國“百強縣”評比之時,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高調揭曉,熟悉內情的人說,這是“民間版”的縣域經濟百強,發布方是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它是全國第一家專注于縣域經濟研究機構。也是在2000年,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開始了對全國2000多個縣市的評價工作。該所所長劉福剛稱,他們與國家統計局評比不同,更側重對所有縣市的評價,而“官方版”評選,側重針對的是排名靠前的100個縣市。劉福剛認為,由社會獨立機構來評價政府,這也是國際常用做法。然而,多位統計部門的官員對“民間版”百強縣提出了質疑,認為其統計數據來源不清,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和權威性遠不及“官方版”。而多位學者也肯定了“官方版”的影響力和權威性。一直關注縣域經濟發展的張占斌坦言,自己并不愿看到“百強縣”評比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張占斌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他認為,雖然評比遭到了很多批評與指責,但它的歷史意義卻是不能忽視的。在國家把主要精力放到經濟建設上的時候,“百強縣”評選的出現,適應了那個時代,激勵了那個時代的人“后進趕先進”。但今天,有過歷史貢獻的“百強縣”評比正面臨存與廢的考驗。“今年不評并不代表今后不評。從哪方面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張占斌說。11月30日,全國縣域經濟專題研討會在湖北舉行。巧合的是,在會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提到了改變包括“百強縣”評比在內的評價活動中存在重量輕質的傾向,建立適應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求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然而,作為這個評比的主辦方——國家統計局卻一直未就此事表態,全國“百強縣”會不會從此走入歷史,現在來看,仍然是個未知數。[][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