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防”背后的調控隱憂 全面通脹時代逼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09:52 中國新聞網
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是2008年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資料圖)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4個月的時間里,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從“單防”轉為了“雙防”,預示著一個通脹壓力日趨嚴峻時期的來臨 ★ 本刊記者/楊中旭 對外界而言,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于11月27日傳遞出的“雙防”信號只是一種官方的正式“追認”,因為在那之前一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已經在新加坡訪問期間公開表示,為了使經濟持續保持平穩、較快、協調、健康發展,必須注意兩個防止:一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二是防止物價由結構性增長轉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 進入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中共中央通過政治局會議、與民主黨派等黨外人士的座談會等會前“例行動作”,已經清楚地向外界表明:“雙防”將成為2007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關鍵詞”,也是2008年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今年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也曾開會研究經濟問題,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各地區和部門也被要求不折不扣地與中央保持一致。 受到廣泛關注的CPI已經足以解釋“單防”轉為“雙防”的原因:7月份CPI上漲5.6%,8月份加速上漲為6.5%,9月份小幅回落為6.2%,10月份重新沖至6.5%。 12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08中國經濟形勢預測藍皮書(以下簡稱經濟藍皮書),經濟藍皮書在總報告中稱:根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價水平波動的經驗來看,CPI維持在3%左右的變動屬于正常的波動,4%以上至5%左右為溫和的上漲,6%~10%為較嚴重的上漲,而10%以上則為惡性通貨膨脹了。 全面通脹時代逼近? 年中的“單防”目標提出之前,不僅學界在經濟增長是否過熱方面意見不一,中央部委內部意見亦不完全一致。7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在做新聞發布時,面對記者的提問,否認了經濟過熱的提法;而到了8月上旬,央行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發布之時,經濟正在轉向過熱已經成為定論。 到了年底,官學兩界又在通脹性質上產生分歧,絕大多數學者和官員在經濟藍皮書發布會等公開場合堅稱當前只是結構性通脹,但一些學者和官員私下也對本刊表示,全面通脹的時代“已經來臨”。 經濟藍皮書中一篇名為《2007—2008年經濟景氣與物價形式分析與預測的文章》中,提出了“復合型通貨膨脹”的概念。文章稱:通過對物價變化的考察可以發現,近期價格上漲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成本推動的,有需求拉動的,還有結構性因素造成的。 通過對2002年1月~2007年8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民糧食消費價格指數、居民食品消費價格指數進行分析,文章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是:本輪物價上升最明顯的特征是以食品等與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品價格的上漲,而非食品類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等則沒有明顯上漲,有些甚至還出現下降,屬于比較典型的“結構性通貨膨脹”。 但是,來自東北財經大學的3位執筆者指出,分析表明:5年半以來糧食價格比食品價格波動更大,加之目前國內糧食供需平衡呈緊張狀態,國際糧價普漲,“需要注意的是謹防糧食價格上漲帶動全面價格上漲”。顯然,需求拉動型通脹已具雛形。 同時,本輪物價上升的第二個特征表現為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在目前產品市場供大于求的情形下,消費價格上漲的部分原因可歸因于生產成本的提高,如環保治理費用的提高、資源性產品采購費用提高,特別是石油、礦砂、大豆等進口商品價格都有大幅上漲。近來,為了應對石油價格上漲,使用糧食生產汽油等工業用油逐漸受到重視和應用,對玉米等糧食需求的增長,進一步抬高了糧食價格,尤其在期貨市場中糧食價格上漲更為明顯,有可能推動新一輪的糧食價格上漲。 在貨幣層面,經濟藍皮書中一篇央行文章進行了通脹合成指數分析:2006年11月,M1(現金和企業活期存款)增速開始超過M2(企業定期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由于M1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關系更為緊密,M1與M2的增速“十字交叉月”剛好與本輪通脹的始發期吻合。 東北財經大學的3位學者則指出,通過2000年1月~2007年8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貨幣供應量M1的曲線圖可以看出,M1增速和通貨膨脹率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而央行2007年第2季度貨幣政策報告表明,金融機構存款繼續呈現活期化趨勢,企業和居民更傾向于活期存款。資金持有的短期化推動貨幣供應量不斷走高,貨幣供應量的不斷增長加上消費需求的旺盛,很容易形成通脹預期。 由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所所長汪同三等執筆的經濟藍皮書總報告中,除了東北財經大學3位學者指出的3種推動通脹的因素,又加上了經濟增速過高形成的價格上漲壓力。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汪同三表示,自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長速度一直高居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趨勢,“而這種宏觀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通過工業的高速增長,通過投資的高速增長實現的”,“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某些經濟結構問題趨于惡化,特別是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結構和三次產業結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愈趨嚴重”。 經濟藍皮書總報告中對此這樣表述:在這樣的狀態下,過高的經濟增長和過快的投資增長會成為出現通貨膨脹的動因。我國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曾經出現的經濟過熱,就是由于投資的過快增長導致了高通貨膨脹的出現。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目前宏觀經濟高速增長,國內外市場需求旺盛,財政收入高速增加,企業效益向好,加之十七大的召開,以及奧運會因素,各方面的投資意愿和沖動將會更加強烈,會對價格上漲形成更大的壓力。 [1]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