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淘金印度:寶藏和荊棘并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02:00 第一財經日報
這是中國商務部印度事務專員余翔相當贊賞的一個案例。余翔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對于一個西部的公司來說,4000萬美元和8000萬美元都是大單子,非常不容易。 這個案例的結局也許是很多做著印度夢的中國企業所向往的,但是其中的艱辛是多少中國企業能夠承受的呢? 作為世界上發展第二快的經濟體,印度已經成為全世界投資者的夢中寶地,但是面對蘊含著“巨大寶藏”的印度,中國企業的淘金之路依舊充滿荊棘。 南亞古國的誘惑 根據印度駐上海總領事館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印度的GDP增長超過9%,而過去20年里年均增長幅度約為6%,去年印度工業增長超過11%。印度經濟迅猛的發展勢頭,兩國高層互訪創造的良好氛圍,令兩國貿易額取得明顯增長。2006年中印兩國貿易額達251億美元,而印度已經成為中國第十大貿易伙伴。2005、2006兩年雙邊貿易增幅均超過30%。其中華東地區和印度的貿易總量占據中印兩國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江蘇排名第一。 印度究竟哪些地方吸引著中國的企業?印度駐上海總領事館商務領事 Prakash Gupta先生指出,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印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絕佳的機遇。據Gupta提供的數據,印度方面計劃5年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3250億美元,其中500億用于投資公路,50億用于投資鐵路,此外還將興建港口、機場、地鐵、鐵路貨運網。“所有這些項目都將以政府和私人企業合作的方式投資。”Gupta指出,“這對中國公司來說是很大的市場,中國公司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在印度南部41公里的交通項目上,參與該項目的中國公司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贊賞。” 據了解,上海一些建筑企業已經參與了印度地鐵的建設,而僅去年一年,中國公司贏得了將近34億美元的基建項目合同。 在承包工程項目以外,中國的機械設備在當地也有一定市場競爭力。來自中國的設備在技術上往往領先印度同類產品,同時相對歐美產品具有成本優勢。據Gupta提供的數據,2006年中國對印度的出口中,電機和機械占據前兩位,比例分別是25%和19%。而去年印度對中國出口的礦石、礦渣、礦石灰占了48%的比例,名列第一。Gupta指出,目前印度對中國的出口“原料依賴性很強,需要改善”。 除此之外,印度2.5億的中產階層購買力強勁,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Gupta提供的數據顯示,印度目前是世界第八大零售業市場,年增長率達13%。每月新增600萬手機用戶,對通訊設備需求旺盛。亞洲第三大汽車市場……面對這些誘人的數據,中國企業怎能不為之心動。余翔指出,在投資和外貿這兩方面印度經濟的驅動力弱于中國,但是印度日益龐大的中產群體卻為印度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印度還有很多領域市場潛力沒有完全釋放,例如彩電等,這些都將為中國企業制造機遇。” 機遇與風險并存 一些嗅覺靈敏的中國企業早已登陸印度市場。從事機械貿易生意的溫先生四年前就在印度設立了辦事處。溫先生的理由很簡單,“臺灣比大陸先發展20年,因此臺灣的商人來大陸賺到了錢。我們比印度早發展10年,因此我們也能賺錢。”除了溫先生這樣的先行者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目光投向印度。做涂料生產設備的深圳商人葉先生告訴記者,今年通過廣交會和朋友介紹開始做印度的生意,“我們在珠三角做生意的同時,也要擴展國外生意,印度市場很有潛力。” 盡管印度市場貌似“遍地黃金”,但要發掘金礦也需要好的眼力。在談及印度做生意的經歷,溫先生舉了一個令其印象最深的“教訓”。“我一開始以為鋼結構設備在印度的市場根本賣不動。原因是我覺得印度還沒有那么發達,高樓也少。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鋼結構設備在印度賣得非常好,等我反應過來,人家已經賺了好幾百萬美元。”溫先生慨嘆道,“在印度做生意路子要對,有一些市場你看不到,卻非常有潛力。” 盡管有四年的經歷,溫先生在印度市場依舊有失算的時候。一些初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企業為謹慎起見,將生意托付給中間商。東方泵業公司的吳先生告訴記者:“出口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你把貨已經運到那邊,但是對方又給你提出很多問題,包括到岸價等,然后不給錢。你怎么辦呢,這種情況并不少見。”這位商人表示,中間商比較專業,可以避免不少麻煩。溫先生指出,在中印貿易中,從事中間商的大部分還是印度人。 余翔指出,目前中國企業在印度面臨的挑戰之一便是信息渠道不暢,對市場缺乏了解。余翔表示,甚至有中國飛往印度的航班對當地地名翻譯都不精準。余翔建議投資印度的中國企業,尋找信譽好、有門路的外方合作伙伴。“印度和中國一樣,都重視網絡和渠道。要尋找了解中國,且對中國有興趣、在行業中有一定聲望的合作伙伴。” 此外,在印度投資的另一大風險則來自印度政府。印度政府維護國家安全警惕性之高,和美國政府如出一轍。包括華為、和黃等企業都遇阻。面對印度政府的欲迎還羞,中國企業欲罷不能。 中鋼集團印度公司總經理、印度中國企業商會主席王洪森指出:“印度開放的條件和我們的期待不匹配。印度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尚不成型,其對外資的期待程度也沒有中國當年那么積極。”在簽證方面,中國對印度多次往返的簽證有效期達兩年,而印度方面對中國簽發的多次往返的簽證有效期僅半年。 當然,打拼印度市場的中國企業有時自身也存在問題。余翔指出,有些中國企業僅著眼于一錘子買賣,“缺乏長期市場戰略,未能形成品牌效應。”余翔認為這既不利于抓住印度處于上升期的市場機遇,又不利于塑造中國品牌形象。“華為等企業在印度市場的開拓都經歷了長期的奮斗,近年來取得不錯的成績。”王洪森則指出,中國企業去印度需要量力而行,“去之前需要衡量自己的實力是否和印度的機會相匹配,很多企業開拓印度市場,乘興而去,敗興而歸。”插圖/蘇益 惠正一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