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為西藏民間文化而守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3:50 第一財經日報
這只是葉星生40年收藏活動中極小一部分藏品,而他所收藏的更大一部分藏文化藏品,已于1999年捐贈給西藏博物館,其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22件、二級文物43件、三級文物100件,捐贈的藏品共計2300件。 11月30日,葉星生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當30年收藏的藏品捐出去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什么也沒有了,”但理性又告訴他“這樣做是對的”。因為葉星生相信:“收藏不是收藏家的個人行為,而是一件可以和社會分享的快樂事”,而“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承受著巨大而不可避免的沖擊,在共享文明之時,如何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諸如此類的思考,貫穿著葉星生的收藏行為,并將他的收藏活動引向深入——葉星生的心愿不僅是將這些藏品捐贈給博物館,而是讓它們回歸到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讓他們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 家財萬貫,身無分文 在西藏,人們更為熟悉的是葉星生的藏名“嘉措”,“嘉措”的意思是“大海”。葉星生13歲時,跟隨父母從成都移居拉薩,他的繼父是藏族,給他起了這個漂亮的藏族名字。 13歲,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少年葉星生向往的是西藏大大小小的寺院里神奇、斑斕的壁畫。他常常到寺廟里臨摹壁畫,一去就是一天,與收藏結緣也源自于此。在臨畫的日子里,葉星生一天的食物只是隨身攜帶的一個糌粑和軍用水壺里的一壺清水。一天,他在山南昌珠寺臨畫,不知不覺,日已西垂。黃昏時分一位老僧人拿出一罐酥油人參果給他吃,盛人參果的綠釉陶罐成了他進藏后的第一件藏品。老僧人是位云游僧,后來他想歸還那只綠釉陶罐時,老人已不知所終。后來這只綠釉陶罐便一直跟隨葉星生左右——這是他記憶的源頭。 1965年,葉星生參加社教工作組,住進一位以放牧為生的孤寡老人波查色的家,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與波查色老人相依為命。兩年后,葉星生將回拉薩,臨別時波查色把家中唯一的奢侈品——一件墨竹工卡官窯燒制的薄陶花瓶,送給他作紀念。這些小而珍貴的物件記錄著他在西藏的記憶和情感。 上世紀70年代末期,葉星生的收藏只是憑著自己對繪畫的興趣。文化館微薄的薪水無法支持更大范圍的收藏,有限的藏品也是用大米、糧票、水壺、打火機等日用品與藏民交換所得。1979年,葉星生的油畫《賽牦牛》獲西藏美展一等獎、全國美展二等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其后《藏風》、《極地》等作品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文化部選送日本、南美等國展出并獲獎,被當地博物館、美術館收藏。1985年,葉星生為人民大會堂西藏廳設計繪制的《扎西德勒圖》等七幅大型壁畫完成,“葉星生”的名字從此進入中國當代畫壇的視野,令他可以依靠繪畫的收入來支撐自己的收藏愛好。 從對西藏民間藝術的追隨、熱愛到對這個民族的理解與崇敬,葉星生開始帶著一種責任和愛心進行收藏,決心將這個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更多地保留下來,為此他節衣縮食,甚至陸續賣掉了一切可以變賣的東西以及他的全部畫作。 時至今日,“嘉措”的名字在拉薩的八廓街仍然叫得很響。當地人記得“嘉措”,一是因為他長期在八廓街“揮金如土”的“款爺”作風(一天花兩三萬元收購藏品是家常便飯),其次是因為那條街上的幾乎每家店鋪都懸掛著葉星生的《布宮祥云圖》,當然也有人是因為手里還拿著葉星生的“白條”而記得他。“家財萬貫,身無分文。”葉星生樂意這樣自嘲,因為他至今沒有成家,除了藏品幾乎一無所有。 事實上,“嘉措”的大名不僅聞名于八廓街,更流傳于日喀則、山南、昌都等更遙遠的地方,許多人把家里的“寶貝”迢迢千里帶到葉星生在拉薩的家門口,一大早就在葉星生的家門前形成一個小集市,供其挑選。 但葉星生的視野不只停留在家門口,數十年間,他走過西藏的大部分農村和牧場,還有那些大大小小遭人遺棄的古代僧侶的“修行洞”。他還曾到藏族人家的“積肥堆”里刨藏經板和古代的酥油茶壺、從廢墟里翻唐卡碎片……隨著藏品數量上的累積,葉星生的收藏漸成西藏民俗和民間宗教兩大門類,按照形式又歸納出遠古文明、民俗用具、服飾藝術、餐飲文化、民居藝術等10個系列。在葉星生眼里,“藏文化藝術品就是歷史派往現代的使節,是西藏文明的參證,每個門類都可以寫成專著。” 藏民才是它們真正的主人 幾乎每一位收藏家都可以講出幾個有關自身與藏品間奇妙的緣分的故事,這些故事說不清是傳奇,還是藏家對于物什的情感的投射。葉星生也不例外。 葉星生記得有一次去日喀則采風,中途下車休息時錯過了回拉薩的車,在幽深、暗黑的谷地里,葉星生望著滿天星斗,心慌極了,又冷又餓,夾雜著恐懼。無奈中,翻出剛收集到的馬鈴使勁搖晃,冀望寂靜中的鈴聲能引來路人相救,果不其然,不久一個藏族女孩帶著他父親出現在葉星生面前,他在藏族人的家里安然度過了那一個長夜。如今想起,依然是溫暖的。 1993年底,葉星生花了65000元人民幣,相當于他當時7年的工資,買了一幅“馬王明王堆繡唐卡”(后經文物局鑒定,此唐卡創作年代為清代,屬國家一級文物)。據葉星生介紹,“這個唐卡用藏族傳統的堆繡工藝制成,把五彩錦緞拼接、縫制,人物臂紋、佛冠以1300余顆小珍珠串聯而成,把兩種特殊的工藝鑲嵌組合,非常罕見。”曾經有人出人民幣65萬元,外加一套房子,想讓葉星生出讓。碰巧當時葉星生總想著“該過日子了,不能再玩了,于是就需要錢”,而那個想收購的人又不斷地跟他嘀咕這件事,并給了他2萬定金。這事似乎就要辦成了。可自從那2萬定金送到葉星生手上的那個晚上起,葉星生便開始噩夢連連,“每天晚上全夢見鬼,第二天一身冷汗,每天如此,我就感覺到可能是不祥之兆,我想不能這樣做。”2003年,葉星生把“馬王明王堆繡唐卡”捐贈給拉薩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 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末,葉星生一直有把他的藏品捐贈給社會的念頭,“我在1996年舉辦的一次小型的個人收藏展上,看見一個老奶奶特別感人,80多歲了手在抖,牽著她的孫女來看這個展覽。她邊看,嘴里邊嘀咕著給小孫女說,‘哎呀,這是我爺爺他們用的,這是我奶奶她們那一代用的,這是我們以前耕地的,這是我們以前裝糧食的’,我一下感覺到,他們那才叫做血脈相承,他們才是這些藏品的真正主人。” 客觀上,隨著藏文化藏品的增加,保存也成了一個問題。有一陣子,葉星生成天提防小偷和老鼠。有一次葉星生的住處遭小偷“光顧”,好在小偷只對存放在葉星生住處母親給他置辦的結婚用的金首飾感興趣,而老鼠則啃斷了他藏在棉鞋里的唐卡上的絲線。葉星生經常感嘆:收藏到幾件藏品是觀賞,幾十件是把玩,幾百件是展覽,上千件就是負擔了。 1999年,葉星生決心把30年收藏的2300件藏品捐給國家,因為“那是它們可能的最好的歸宿”。一個冬天的早上,葉星生焚香祈禱,為自己30年心血收羅到的40多箱藏品一一系上哈達,才讓武警抬上軍車。葉星生回憶:“看見車子開動,哈達飄起來,我簡直瘋了,心里有種被撕裂的感覺。”捐完藏品之后,葉星生以為自己這一輩子再不會投入收藏了,但事隔不久,他還是把國家頒發給他的轎車賣了,把全部獎金又投入到收藏活動中去。 Profile人物檔案 葉星生:藏名“嘉措”,1948年生,四川成都人,著名畫家,收藏家,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西藏大學客座教授。在西藏40余年,以巨大的熱情投入收藏、研究西藏民間藝術。編著有《西藏概況》、《西藏面具藝術》、《西藏民間藝術珍藏》。 蘇婭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