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壽基本停止投入 中保康聯“三年轉讓”依然路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17:1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鐘文倩 上海報道 中保康聯一高管透露,國壽集團轉讓中保康聯股份沒有設置最新時間表,目前參與競標的金融機構不乏銀行。 “辭舊迎新”,對于中保康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中保康聯”)而言,應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老東家注定要棄己而去,新東家卻難覓芳蹤。 事情的緣由需回溯至2003年。 彼時,占中保康聯51%股份的中資股東中國人壽集團(下稱“國壽集團”)下屬中國人壽(601628.SH,2628.HK)在香港成功上市時,于招股說明書中承諾,“集團公司同意在本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于聯交所上市后三年內,出售其在該合資企業中的所有權益給第三方或采取任何其他方式消除中保康聯與本公司之間的任何競爭。” 時光一晃四年,雖然類似的描述均在中國人壽的年報或半年報中出現,但承諾卻依然如同一張空頭支票。 誰是接盤者? “中國人壽集團轉讓中保康聯股份并沒有設置最新的時間表。”11月27日,中保康聯一高層表示。 其透露,若不是出于特殊原因,國壽集團抽身中保康聯本能夠如期完成。 2006年上海社保案,讓原本接盤的熱門人選——上海國際集團——無功而返,本已順暢的談判戛然而止。隨后,首都鋼鐵集團和臺灣人壽則被認為是有力的競爭者。該高管透露,目前如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亦參與競標。 “競爭相當激烈,參與競爭者提出了各種方案,而國壽集團也在對其進行綜合考量——他還是希望賣一個好價錢。”該人士稱,“但有一個條件,中資方和外資方要‘手拉手’進行聯合競購。”截至發稿,占中保康聯49%股份的外資股東澳大利亞聯邦銀行仍未對本報的書面采訪作出答復。 另一曾經就職于中國人壽上海分公司的人士則描述了中保康聯的另一可能出:目前主導接盤人選的,很可能是上海市政府,不排除其作為布局“金融控股集團”步驟之一的可能。 但對于這一說法,上述中保康聯高層表示否認。 此前,中國人壽董事會秘書劉廷安在接受本報電話采訪時表示,股權轉讓事宜正在商談,并與監管部門進行溝通之中,“承諾”能否順利盡快落實非國壽集團本身所能控制,主要取決于三大方面,除國壽集團本身的考慮之外,還有接棒者及監管層因素。 對于價格,上述消息人士認為,由于中保康聯的營業牌照只是區域性而非全國性的,因此價值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高。 國壽基本停止投入 在此場曠日持久的股權轉讓博弈中,“最受傷”的是夾在中間的中保康聯。 實際上,由于國壽集團去意已決,因此其對中保康聯的投入已經幾乎停滯。這直接導致了公司持續競爭力被削弱。 保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1月-10月中保康聯保費收入僅2.8億元,在全國外資壽險公司中名列倒數第六,僅占該期全部外資保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0.88%;此外,其10月單月的保費增長僅0.096億元,而去年同期達0.24億元,同比增長率竟為-60%——增長疲態一覽無遺。 在上海,中保康聯的戰果同樣不盡如人意。上海保監局數據顯示,2007年1月—10月外資保險公司保費總收入中,中保康聯約占3%。 原因之一,是投連險產品的缺席。 今年1月-9月,投連險成為各大保險公司主推產品,上海市場的投連保費收入達37.09億元,目前在售投連險的保險公司達16家,在售產品(包括個險和銀保兩個渠道)超過23個,投連賬戶超過50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保康聯是缺席投連險市場的六家保險公司之一。 對此,上述中保康聯高層表示,公司之所以在前期資本市場火爆時未推出投連險和萬能險,主要因素是“現在即將離去的國壽集團對公司已經基本沒有投入”。 “研發、推出一個新的保險產品相對容易,但如果沒有系統的支持,那么一切免談。”該人士頗顯無奈。 而中保康聯某營業部一代理人經理則表示,股權轉讓久拖不決對其工作和業績影響不大,“我們仍然是按部就班工作,但也希望能夠盡快引進新股東。” “國壽集團作出此承諾,從法律意義上講,實際上就是對廣大投資者的一種公開約定,如未能按時履行,則有欺騙投資者之嫌,一旦造成損失,必須給予賠償。”上海嚴義明律師事務所律師嚴義明認為,事實上,由于承諾,以及承諾未兌現這兩點帶來上市公司的業績可能存在差距,從而導致投資者對其股票價格產生不同的預期。 “但如若投資者不加追究,該承諾也將自行終止。”嚴稱。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