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誰都沒資格“踐踏”樓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01:29 北京商報
日前,《人民日報》刊發文章《誰在讓樓蘭古城流淚》,報道了一批外國游客在沒有任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一人繳納給當地文體局1萬元,大搖大擺地進入樓蘭古城“放羊式”、“踐踏式”參觀。文章痛心詰問:難道中國人的尊嚴就值1萬元? 名為“禁區”、非嚴格審批不準擅入的樓蘭如今垃圾成堆、腳印凌亂,保護部門視而不見反而借機狂斂“買路錢”,這種事當然令人憤慨。然而在我看來,此事確傷“尊嚴”,但與“中國人、外國人”無干。 試想,如果是一群中國游客,“沒手續只交錢”,文體局肯不肯放他們進入樓蘭?又如果是另一撥外國游客,“沒手續還不給錢”,文體局是笑臉還是冷臉?還會不會配合人家在遺址亂踩、亂挖、亂撿? 真正可怕的倒不是什么傷了民族的顏面,而是這區區1萬元打垮了規則的尊嚴。從“不讓進”到“不設防”,保護地成了提款機,規則本身淪為商品。而“鬻”規過程直白得令人心寒,文體局局長稱:“給我交了費用,我就讓他們進樓蘭。”而保護站工作人員說:“局長同意就放行,他說收錢就收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身邊從沒少過規則,可這些規則扮演了什么角色? 有時候,規則是商品,比如樓蘭古城大收“買路錢”;有時候,規則是廢品,比如“西湖第一高樓”超出控高值3倍,周遭“破壞湖景”的超高建筑更是接二連三;有時候,規則是贈品;有時候,規則是戰利品,連迎親的悍馬車隊都一定要闖紅燈、打雙閃,踐踏規則成了特權的彰顯。 然而,在另外一些時候,比如醫院聲稱按規定家屬不簽字不能為孕婦手術的時候,再比如國家林業局堅持自己不能逾權鑒定虎照真偽的時候,規則卻突然顯得強硬起來。 規則是典型的邊際非稀缺資源,一旦成功,可以迅速復制、延伸、拓展和授權,仿佛品牌一樣能夠代代流傳、影響深遠,然而一旦淪為一些人牟利的矛與另一些人擋事的盾,也就徹底沒了發言權。 比沒有規則更可怕的是不堅持規則,比不堅持規則更可怕的是出賣規則。如果規則沒了尊嚴,那么流淚的絕不只是樓蘭。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