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股市震蕩中調整資產配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5日 09:24 中國經濟時報
■張煒 上周,滬市連續兩次“失守”5000點,市場風險進一步凸現。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應該合理調整資產配置。 大量儲蓄資金涌入股市,是攀登6000點時資金流向的一大特點。央行第三季度儲蓄問卷調查顯示,2007年一季度以前,居民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比例一直高居支出選擇之首,但二季度起發生逆轉,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購買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首次超過“更多儲蓄”的比例,達40.2%,相差13.9個百分點,第三季度此比例再升4.1個百分點,創44.3%的歷史新高。如今,股市出現大幅震蕩,投資者開戶熱情降溫,儲蓄資金大量被股市分流的現象或許有所緩解,但是否會重新大量回流銀行,還有待進一步觀察。CPI依然高于儲蓄利率,意味著儲蓄等于“倒貼”收益給物價上漲。要想使財富不被CPI“吞噬”,就必須尋求投資理財來增值。股市震蕩,不等于投資理財無所作為,只是在投資品種選擇和收益預期上進行調整。 股市震蕩勢必暴露出風險的一面,即便降低持倉比例,仍可能面臨一定的財富“縮水”。若把暫時減倉退出的資金,放在證券賬戶內“睡覺”,是一種另類浪費。從前不久上海舉辦的理財博覽會上可發現,部分投資者開始關注銀行理財產品,低風險投資、保本投資受寵。由于風險度的不同,銀行理財產品肯定追不上大漲背景下的股票或基金投資。但當指數回調20%左右或更多的時候,銀行理財產品的低風險優勢就會得到凸現。盡管去年以來的銀行理財產品也熱衷追求高收益率,不保本的浮動收益類產品唱主角,但較之證券市場上的品種,其產品設計更多考慮到風險。 特別是股指從高位回落后,各大銀行紛紛收回了上半年激進的投資方法,在第四季度采取了穩健的措施力保各自產品的收益。以投資于證券市場的銀行理財產品為例,光大銀行即將推出的“光華行業精選計劃”,運作初期保持平穩起步,利用風險預算模型計算“安全墊”,采取“穩健配置策略”。在經過3個月運作或已經形成有效的“安全墊”后,該產品組合將轉換策略為“股票精選策略”,提高權益類品種的投資比例。其中,“安全墊”策略以風險較低的債券、新股申購等投資產生的盈利,形成組合本金的資產保護區域,一旦組合所投資的風險收益較高的品種發生虧損,首先沖減“安全墊”部分。這種優先考慮本金安全的產品設計,使投資者“可進可退”,先求穩,再求賺。相比之下,直接購買基金產品,就無法獲得“安全墊”保護。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在資產配置上,增加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比重。在產品挑選時,不妨“三看”,一看收益率,二看流動性,三看保本率。高收益預期的產品往往不保本,在銀行理財產品中卻有例外,結構性產品往往能夠做到兼顧,或一定比例的保本。“打新股”產品的脫穎而出,對股市震蕩背景下的投資者,更具有明顯的吸引力。中國石油、中國中鐵、中海集運等大盤股輪流登場,太保集團又“緊追”,一級市場發行熱鬧,使“打新股”獲利豐厚。截至10月底,以“打新股”為特色的中信理財,其旗下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超過20%,其中雙盈計劃一號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高達46.45%。 “打新股”產品的募集資金利用率日趨走高,還因為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例如,在新股申購的間隙,投資一些債券、票據、貨幣市場基金等,或是將資金一部分用于新股申購,而另一部分則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投資。對投資者來說,從二級市場退出部分資金,購買“打新股”產品,可使自己的投資行為更加穩健。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不斷加強,開放式和基金化趨勢顯著。以前大多數個人理財產品只有銀行具有提前贖回權,如今有的設置開放日,有的產品存續一定時間后客戶可以在任意時間提前贖回,有的產品未設置固定的產品期限。這樣就不必擔心錯過股市機會,待市場轉暖,可及時增加股市品種的投資比例。 從以往追求收益,轉變到考慮風險,是投資者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既然要努力跑贏CPI,就不妨適當降低自己的風險偏好,部分投資于銀行理財產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