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第一部分:亞洲銀行競爭力研究的背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5:03 21世紀經濟報道

  

第一部分:亞洲銀行競爭力研究的背景

  一、2007亞洲銀行業新動向

  踏入2007年,亞洲銀行業的核心話題正在發生新的變化,這源于十年前金融危機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以及相應的“生存改革”i已漸入尾聲。

  I.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政府注資、好銀行/壞銀行剝離、金融機構整頓重組并購、提高資本充足率等銀行“生存改革”漸入尾聲

  在資本充足率上,很多亞洲國家銀行均已達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2006年印尼、泰國、韓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20%、13.85%、12.31%;馬來西亞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0.3%;日本9大主要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達到13%;224家地區銀行也上升到平均10%的水平;中國絕大部分上市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在10%以上。

  資產質量方面,各國都得到了迅速的改善。2006年韓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下降到1%以下;日本9大主要銀行不良率下降到1.5%,224家地區銀行也上升到平均4.4%的水平;泰國下降到5%以下;馬來西亞和印尼都在5%到10%;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下降也很快,從25%以上降到6.17%以下。

  就盈利能力而言,即使在總體利差水平有所縮小的情況下,亞洲銀行業的資產和資本回報仍在不斷提高。印尼銀行業的ROA(資產收益率)在2002年就達到了1.92%,ROE(資本收益率)14.8%,此后這兩個指標分別保持著2%和20%以上的水平;2005和2006年,韓國銀行業的ROA都在1%以上;馬來西亞銀行的ROA1.3%以上;2007年上半年中國上市銀行的ROA也多超過或接近1%,并取得了11%-31%的ROE水平。ii

  用國際

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領導人拉托的話說:“無論是作為IMF的總裁還是作為一國的前財長,我都非常敬佩各國所取得的成就。各國從危機中走出,并取得了更強勁的增長。”iii

  這種背景下,盡管政府注資、好銀行/壞銀行剝離、金融機構整頓重組并購、提高資本充足率等事關生存與否的宏大命題很難說已經停止,但這已經不是問題的全部。可以發現,在各種研討會上,亞洲的銀行家們開始更多地關注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新的業務模式、新的增長空間成為行業焦點。

  II.亞洲資本市場的大興旺震撼了銀行,面對大企業“金融脫媒”引發信貸衰退的不確定性,中小企業、零售銀行業務成為新方向

  2007年亞洲資本市場的大興旺對于銀行來說是一種震撼。年初至今,很多亞洲國家/地區股市指數屢屢刷新了歷史新高。成熟經濟的經驗是,股市、債市等直接融資的發展,將使信用評級較好的大型公司陸續離開銀行,非投資級別客戶——中小企業和個人零售客戶——成為銀行信貸市場最終集結地。iv

  “(金融脫媒)是今后5到10年一定會發生的,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遠見,你到時候的出路就會有問題。中小企業和零售銀行現在可能還都是‘小孩子’,但是你必須要有一個特殊的管理辦法讓這個‘小孩子’長大,現在就看哪一家銀行想得早,明白得早了。”接受我們訪問的一位歐美銀行在華機構高管提醒道。

  在國際銀行業,但凡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十分成功的零售業務。發達地區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比重通常都在50%以上,是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增長點。因為零售銀行業務涉及到居民的生活、消費、投資等方方面面,與證券、保險、基金等多個金融市場有著非常強的交叉性和互補性,零售銀行相對于公司銀行業務,表外收入比重的空間更為廣闊。63位填寫我們問卷的亞洲銀行家平均預計,未來五年,零售銀行表外收入占比達到34.59%,而公司銀行表外收入僅占為29.49%。

  這使得發展零售銀行不僅是銀行應對大企業“金融脫媒”、實現銀行業務可持續增長的一條出路,也是銀行提高表外業務收入、降低經營風險的重要基礎。

  大企業信貸衰退之后的另一個補充是中小企業銀行業務。這塊業務曾被視為“高風險、低收益”,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加強,中小企業融資中的征信問題在逐步得到解決。這塊以前銀行業務的“雞肋”一時間成為各銀行機構新的市場定位和目標。

  為深入探索中小企業真實的投融資生態、目前能夠享有的金融服務,今年的亞洲銀行競爭力研究報告,專門進行了相關專題調研。我們的研究團隊設計了專題問卷,在中國內地對544家中小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覆蓋區域為17個大中城市v。與其它研究相比,本次調查從更微觀的角度展示了中國中小企業的生存生態:融資渠道狹窄;銀行貸款是主要資金來源;社會信用不理想;企業間信用也不發達。這些因素客觀導致了民間資本市場的發展。西方在中小企業和銀行的關系型信貸方面,有“小銀行優勢”假說。即中小型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方面較大銀行更有優勢。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的中小企業也同樣希望從中小型銀行貸款。而中小企業信用度和信息透明度低帶來的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

  在我們的研究中,一位資深的金融分析師還提到了一些中小企業銀行的發展的個性問題。“中小銀行業務還涉及到擔保機構的發展問題,大型金融控股集團在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時常常喜歡先行并購一些本地擔保公司,以期獲取所在地的中小企業征信數據庫。”今年10月份,GE商務融資集團(GE Commercial Finance)宣布對中國的中科智擔保新注資5000萬美元,與此同時,亞洲開發銀行、花旗亞洲企業投資公司、凱雷投資集團再次增資中科智,投資金額分別增至1242萬美元、3090萬美元和3046萬美元;此外,美國國際集團(AIG)、國際金融公司(IFC)以及瑞士一家金融機構也已經對成都市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盡職調查。

  III.中間業務占比穩步提高,銀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得到加強

  大企業信貸衰退之后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中間業務的本質是客戶的風險管理。相對于交易成本的減少,近年來由于金融業和金融產品的快速發展并日益復雜,金融業的參與成本有較大提高,參與成本指由于對金融業和金融產品了解不夠而付出的成本。在客戶金融參與成本提高之后,中間業務作為一種風險管理服務無疑贏得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從銀行的角度,近年來,隨著競爭的加劇,亞洲銀行業的平均利差水平呈現不斷縮小的趨勢,中間業務的重要性隨之凸現。

  本競爭力研究以“中間業務收入/雇員數目”作為客觀指標之一衡量銀行競爭力。2006年,亞洲銀行業在中間業務收入上取得了較快的增長。去年參評的123家亞洲銀行2005年的非利息收入合計約750億美元,平均每家為約6.1億美元;今年參評的123家亞洲銀行2006年的非利息收入增長至913億美元,平均每家達到7.4億美元,較去年增長約22%。

  一般而言,發展越成熟的經濟體,商業銀行來自非利息的收入所占分額會不斷提高,比如入選我們樣本的23家日本銀行2006年利息收入僅是其非利息收入的1.25倍,12家香港的樣本銀行此一比例為1.61,而中國內地和泰國的此一指標則分別為7.17和2.67。亞洲其他地區銀行業的這一指標則多在2倍左右。

  在亞洲銀行(可納入本次研究的亞洲商業銀行的統稱,下同)中,印度銀行業的中間業務發展值得稱道,本次參選的14家印度銀行2006年的利息收入對非利息收入的收入倍數已降至1.67,堪稱發展中國家的楷模。印度銀行業是其經濟改革的先行官,早在1985年,由當時組建的“改革工作組”向印度政府提交了一份貨幣市場調研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印度政府立即著手加強金融制度建設,加快信貸市場金融工具的開發與推廣,果斷地取消活期借款的市場封頂利率,并在短期貨幣市場引入商業票據、儲蓄存單等新型金融工具等。除了外匯管理受到中央銀行嚴格控制以外,印度銀行的業務經營已經完全與國際接軌。很早以前,印度民眾連水電費也大都用支票交納,與歐美國家的付款方式沒有什么區別,大量中間業務收入由此產生。vi

  IV.“中國機會”成為備受亞洲銀行業重視的新增長空間

  研究亞洲銀行競爭力不能不單獨說中國。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亞洲像一隊飛行的大雁,日本、亞洲四小龍然后中國內地;十年之后,人們說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火車拖頭”已是中國,而像日本等一些原來的“拖頭”正在變成“拖卡”。“世界各地投資者講起中國,聲線都會突然提高”,vii銀行家也不例外。

  銀行是經濟的縮影。一個既龐大又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必然為銀行業提供可觀的增長空間,一個銀行對此類地區的介入程度可直接影響其競爭力。一位銀行家甚至說,“這可能勝過一些時髦的業務概念。”

  在對銀行家的訪談中,我們發現中國因素已被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例如,一個銀行家在評價東亞銀行的時候,仔細詢問了是僅指東亞銀行在香港的發展,還是包括其在中國內地的業務,當得知應該包括時,他便認為對東亞銀行的競爭力應被提到更高的位置,“它在香港是不能和匯豐、渣打等平起平坐的,但是在內地卻可以,這很重要。”另一位銀行家認為星展銀行(香港)的排名應很低,因為星展銀行在中國內地的業務直接歸新加坡的星展銀行。

  今年的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研究報告專門組織研究人員采訪了多家外資銀行的中國區負責人,完成了另一專題子報告viii。報告著重分析了在華外資銀行的現狀。報告發現,外資銀行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對內地市場空間有強烈的感知;這種信心還來源于,在一定意義上,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感覺受到利差管制的保護,盡管這種保護是連帶的;對自身業務技巧的自信,是他們在華發展的又一信心來源。報告的另一個關注點是在華外資行的資產負債形勢,按照中國監管的要求,2007年轉制成為法人銀行的外資銀行,貸存比要在5年后達到75%以下。這是一條紅線,對于大多數外資行來說,資產負債管理將是未來五年的核心工作之一。報告發現外資銀行家控制貸存比存在一定的自覺性,外資銀行家認為,這一問題事關自身流動性安全,不僅僅是監管的要求。回收流動性、新股凍結天量資金等外部約束也加大了外資行迅速做大存款的迫切性。與這一問題相關的是,外資行均認為中國應該加強貨幣市場建設以多元化銀行業的資金來源渠道。在業務發展上,報告發現對于各項業務前景的判斷,外資銀行充滿了標簽,這主要源于母行的類型和母國的地域。

  V.美國次按危機“拷問”亞洲銀行業新方向

  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瀕臨破產拉開了美國次級按揭貸款風波的序幕。之后,美國次貸市場違約率不斷提高,由次級按揭資產支撐的債券價格也一路直下,大量房貸機構特別是與美國次貸市場相關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產,大型機構也無法幸免于難。幾乎是前仆后繼地,匯豐、美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美林、貝爾斯登、花旗、巴克萊等世界頂級金融集團均被發現在此項業務上出現巨額虧損。美林、花旗的全球總裁下課。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美聯儲、英倫銀行、日本銀行、歐洲央行等多家央行匆忙注資救市。

  盡管發生在美國和歐洲,但次按危機所引發的問題事關銀行業發展的全局,因為它“拷問”的恰恰集中在那些被認為是銀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領域。

  次按危機首先“拷問”作為未來銀行業務方向之一的零售銀行業務,因為按揭貸款正是最典型的零售業務之一。一夜之間,人們發現零售銀行業務在一定意義上,只不過是轉換一下貸款的對象,風險管控不好,一樣可以醞釀巨大的風險。在亞洲,今年歐美次按的故事可能并不算新鮮,實際上,中國臺灣的銀行業從2005年末起也經歷了一場由信用卡和無抵押貸款引發的危機,這也是零售銀行業務。如果說資本市場化帶來的“金融脫媒”使得零售銀行業務成為商業銀行巨大資產池不可替代的出路,那么,如何把握零售業務的風險規律可能將是未來更為重要的課題。

  次按危機還“拷問”金融衍生產品,這被認為是商業銀行業務又一重要方向。一旦位于金字塔底部的金融資產現金流發生干涸,建立在其之上的金融產品金字塔都將崩塌,先是借款買房者無法按時還貸,接著是由這些貸款資產支撐的債券,接著是購買債券的SIVs(結構性投資載體,mortgage-relatedstructured investmentvehicles),最后是組建SIVs的銀行的股票,有如一個連環雷。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品所潛藏的風險是從發展這個市場一開始就必須思考的問題。ix

  次按危機還直接“拷問”到中間業務收入問題。這種銀行穩坐管理費收入,投資收益與損失均歸投資者的業務,一向被認為可大大降低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是銀行業務轉型更為根本的一個方向。但最新的問題是,在靜態地減少銀行經營風險的同時,發展中間業務是否也改變著銀行家們的風險傾向?例如貸款做完,證券化賣掉,然后收管理費,再做貸款,再賣,如此循環不斷,在這些業務中,銀行家居中調度,處于支配性的位置,銀行的資產周轉率大幅提高,一切的長期都可以轉化為短期。顯然,這可能慫恿著銀行家不再像以前那樣特別謹慎地去看待一筆長期貸款風險,關注的焦點從貸款質量轉向數量擴張。

  另外,由于一些中間業務常常依賴表內業務的轉化(如次級按揭證券化),這造成銀行在這一業務線條上,總會有一個“表內業務頭寸”,從動態的角度,這是否也會造成銀行家僅以考量中間業務的謹慎程度去考量高風險的表內業務呢?

  VI.區域發展新動向小結

  正如開篇所說,由于“生存改革”漸入尾聲,過去一年,亞洲銀行業并非整體承接過去,而是各國及地區銀行發展呈現差異化。亞洲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度及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銀行業取得了不俗業績,反映出這些國家的經濟業績。反之,亞洲一些成熟地區或國家如中國臺灣、日本等則增長相對緩慢。

  標準普爾信用評級在最近發表的銀行業報告中指出,整體看來,亞洲銀行業受惠于良好的企業利潤、相對穩定的貨幣狀況、健康的經濟增長以及產業重整,銀行業務表現和資產質量都有所提升,信用狀況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較有實力應對潛在的挑戰。過去幾年全球性的增長還使區內經濟體的銀行改革更能發揮效益。但標準普爾也提醒,經濟和行業風險、難以預料的外來沖擊以及不能避免的周期性經濟放緩可能出現。X

  在金融風暴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銀行業一直處于亞洲銀行業主導地位,但日本銀行在亞洲獨占鰲頭的歷史如今已被中國的銀行業改寫。盡管日本銀行業已經成功解決壞帳問題,不過當他們正準備要積極發展之際,卻又遭遇貸款業務不振與消費低迷等棘手問題。日本經濟這些年有好轉,但日本相對開放度低,有強烈的保護因素,使得很多產品價格高昂,顯示日本結構性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也是日本銀行業發展的瓶頸。

  印度銀行業良好發展的背后是內需及經濟的快速增長,印度中央銀行指出,2006年4月到12月印度銀行貸款金額比前一年同期增長了23%。

  中國臺灣銀行業整體嚴重虧損與島內近年來紛亂的政治局勢不無關聯。囿于島內的有限需求及疲弱的經濟,亦未能獲準拓展其它地區尤其是大陸的市場,中國臺灣銀行業正在失去寶貴的發展時機。

  新加坡銀行增長平穩。但限于國內市場的有限增長,跨國經營已成為新加坡銀行業發展的側重。星展銀行近年來一直著眼于亞洲區內銀行業并購機會。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國際性銀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香港銀行業受益于回歸以后的香港與內地在經濟及金融發展方面廣泛的聯系,香港銀行體系中每年都有不少交易額流向大陸。2007年香港銀行業同過去幾年一樣,貸款競爭非常激烈,本地貸款需求平穩,貸款需求主要來自外部地區尤其是中國內地市場。

  韓國網上銀行發展迅猛,普及率大幅增長。韓國銀行業的一個問題是信用卡債,韓國人均信用卡數僅次于美國,但近年來信用卡壞賬成為困擾銀行業盈利增長的問題之一。

  二、中國銀行業改革概況

  2006年,中國銀行業各項重要指標均繼續呈現上升態勢。資產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06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xi資產總額43.95萬億元(5.63萬億美元xii),比2005年增長17.3%。存貸款總量穩步上升,2006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4.80萬億元(4.46萬億美元),比2005年底增長16.0%。資本充足率大幅提高,2006年底,資本充足率達到8%監管要求的商業銀行有100家,比2005年增加47家。資產質量持續改善,截至2006年底,全部商業銀行五級分類不良貸款余額1.25萬億元(0.16萬億美元),比2005年底減少713億元(91.4億美元),不良貸款率為7.1%,下降1.5個百分點。損失準備金缺口大幅減少,主要商業銀行損失準備金缺口從2005年的6274億元(804.36億美元)下降到2006年的4547億元(582.95億美元)。盈利能力穩步提升,2006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前利潤3379億元(433.21億美元),其中主要商業銀行稅前利潤比2005年增長30.2%。

  2006年,中國銀行業改革主要圍繞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展開,與此同時,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各項改革工作也持續推進。

  在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方面,2006年4月,中國銀監會出臺了《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類七項指標進行評估,對改革過程中的經營情況進行持續監測。繼交通銀行、建設銀行2005年境外上市后,2006年,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先后在境內成功上市,開創了中國銀行業“A股+H股”的上市模式之先河。四家股改銀行上市共募集資金約470億美元,按2006年底收盤價計算,國有股份市值達到36062億元人民幣(4623.33億美元)。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均躋身世界十大銀行之列。此外,農業銀行改革也在穩步推進。

  在農村信用社改革方面,截至2006年底,中國已有30個省(區、市)開展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農村信用社在管理體制、產權模式和組織形式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基本完成了管理體制改革,并在積極探索新的產權模式和組織形式,歷史包袱進一步消化,農村信用社盈利水平得到提高。

  在郵政儲蓄改革方面,2005年7月,國務院原則通過的郵政體制改革方案為最終設立郵政儲蓄銀行確立了方向。2006年6月,銀監會批準籌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12月31日,正式批準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以全資方式出資成立郵政儲蓄銀行,這是中國郵政儲蓄實現規范化經營和管理的歷史性跨越。

  在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方面,通過成功引進境內外機構投資者,廣東發展銀行改革重組取得重大突破。深圳發展銀行經營狀況出現新的變化。光大銀行財務重組和中信銀行公司改制邁出實質性步伐。

  在城市商業銀行方面,引進境內外機構投資者的工作進一步推進,信息披露更加規范,聯合與重組進一步發展。繼2005年安徽省6家城市商業銀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重組為徽商銀行之后,2006年,江蘇省10家城市商業銀行重組為江蘇銀行,山東省十幾家城市商業銀行探索組建合作聯盟,搭建合作平臺。上海銀行率先突破區域限制,獲準在寧波設立異地分行,北京銀行獲準設立天津分行。

  在中國的銀行業中,“流程銀行”是2007年變革的重點之一,通過提高銀行風險的管理能力,提高銀行的運作效率從而提高股東和客戶的滿意度成為了中國的銀行上市后的主要努力方向。很多銀行開始了打通銀行部門之間的業務分割,建成以業務流程為主導而不是部門為中心的經營管理模式,以客戶為中心、條線垂直運作管理和考核為主、后臺業務集中處理的流程銀行變革逐步推開。

  對“流程銀行”的具體理解和實施,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理解和方案。這里既有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有現實條件的考量。對于流程銀行的前景問題,一些中國銀行家覺得流程銀行實施之后,后續的控制力將成為成敗的關鍵。鑒于流程銀行在今年的重要性,我們將在第三部分的高管訪談中,結合競爭力客觀指標之一中的“效率”展開更深入的研討。

  三、亞洲銀行競爭力研究的意義

  近二三十年,由于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加上亞洲金融風暴對其他一些原先比較發達地區的沖擊,亞洲很多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趨向平衡,各國/地區商業銀行生存的宏觀經濟環境大體相似,這增強了排名研究的可行性。銀行的改革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全亞洲的銀行業都在進行改革。在亞洲的環境下進行商業銀行競爭力研究,有其獨特的意義。

  第一,貢獻評價體系。在目前國內缺少一個權威且被廣泛接受的評價體系的背景下,2006年的競爭力排名邁出了嘗試性的第一步,并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反響。時間進入2007年,我們依然很重視評價體系本身,并在力求平穩的同時不斷完善。

  第二,幫助中國的銀行厘清國際位置。2006年12月11日,中國銀行業結束WTO過渡期,正式進入后WTO時代。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和本土銀行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也有更多的銀行走出國門,走國際化道路。在全面開放時代,無論是正在“走出去”的中資銀行,還是正在“走進來”的外資銀行,都需要更深入地比較各自的優勢與差距,需要了解本銀行在整個亞洲或全球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將125家亞洲銀行放在一起,用同一把尺度衡量,對于認清各國銀行目前所處的位置,具有相當大的意義。

  第三,提供衡量改革成效的參考。在過去的幾年,中國政府花了大量的財力、人力進行金融改革,包括注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新一輪改革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國家大幅的投入要求有“產出”,其中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中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繼2006年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上市之后,2007年中信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相繼上市,表現不俗。但是問題仍然存在,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仍有待提高,某些銀行的資本回報率過低,對于經濟衰退的憂慮仍不時出現。在這種形勢下,進行競爭力排名,對于衡量中國銀行業的業績,衡量改革的成效,均有較大的意義。

  第四,提供投資坐標的參考。我們對競爭力的定義是從對股東回報的角度,這也是現代金融理論強調的。我們相信,從股東回報角度研究競爭力對已經上市或者準備上市的中國銀行業來說,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競爭力排名已經做過一年,今年持續在做,不僅是為了樹立一個品牌,更是為了彌補目前國內競爭力排名的缺憾,為了公正、客觀地反映亞洲銀行業的現狀,為了激勵中國銀行業深化改革,不斷進步,更好地與亞洲乃至全世界優秀銀行競爭。

  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教授 何佳

  “2007年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學術負責人

  上海交通大學決策及計算機科學系碩士,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學博士。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大學研究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及學術委員。在頂級金融期刊中發表了大量關于金融風險管理、機構投資者、公司分紅何資產定價等方面的學術文章。曾擔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規劃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國深圳證券交易研究所所長、中國深圳交易所博士后實驗室負責人。

  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 Hugh Thomas

  “2007年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學術委員

  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紐約大學商學院取得國際金融博士學位。譚教授有六年的銀行工作經驗,在銀行及創業發展方面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撰寫了大量的教學案例及加拿大銀行業教科書。

  【“2007 年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學術委員會】

  主席

  劉遵義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委員(以姓氏字母為序)

  何佳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胡懷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監事長

  黃毅銀監會政策法規部主任

  Hugh Thomas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

  瀨口清之日本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賴小民銀監會辦公廳主任

  李伏安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

  粱定邦中國

證監會前首席咨詢顧問

  樓文龍銀監會監管二部主任

  陸磊廣東金融學院教授

  唐旭中國金融學會秘書長

  夏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楊家才銀監會監管一部主任

  易綱中國

人民銀行行長助理

  張濤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副司長

  周春生長江商學院教授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