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部分:亞洲銀行排名情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5:03 21世紀經濟報道
一、亞洲銀行競爭力總體變化 在評價具體的排名結果之前,我們先從數據上看看與去年相比,亞洲各國家/地區內銀行收益分值及各客觀指標方面的總體變化。為了便于比較,我們采用的數據都是各國家/地區內兩年均參評銀行的平均。 I.收益 作為收益的衡量指標,兩年均參評銀行2005-2006年的平均資本回報率為10.99%,較2004-2005年平均的12.34%,降低幅度為10.94%,其中,中國臺灣和泰國的波幅最大,降低的幅度分別為143.95%和54.07%。中國臺灣銀行2006年整體收益普遍較低,資本回報率由正轉負,經營業績出現問題。而泰國的變動主要受泰國銀行和泰國軍人銀行影響,這兩家銀行2006年資本回報率遠低于過去兩年,平均資本回報率因而大幅降低。除此之外,印度銀行的平均資本回報率也略有降低,但是幅度較小,降幅為6.04%;印度、新加坡的資本回報率在2005年下降后,2006年略有回升,新加坡甚至超過2004年的水平。而香港銀行的平均資本回報率與去年指標基本持平。其他五個國家/地區的2006年平均資本回報率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其中,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中國內地的增幅較大,分別較2005年指標增長了17.58%、11.38%及11.05%,顯示其國內銀行經營穩定,盈利增加,改革顯露成效。日本和韓國,則在2005年較大幅度增長后,2006年呈回落趨勢,但是仍然高于2004年的水平。 就亞洲整體而言,2004年至2006年銀行資本回報率呈下降趨勢,但是如果去除2006年幾家波幅較大的銀行的影響,整體而言,亞洲銀行的平均資本回報率穩定在12%左右的水平。而中國內地的銀行,2006年的平均水平達到了14.5%,超過亞洲平均,銀行在提高經營績效、深化改革方面所作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回報。 II.規模 我們用銀行總資產衡量銀行規模。兩年均參評的亞洲銀行2006年平均規模達到1179億美元,比去年增長22.83%,各國(地區)的銀行資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韓國和新加坡銀行的增幅最大,分別增長了35.89%和32.15%,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銀行的增幅較小,分別為16.16%和10.47%,除此之外,其他國家(地區)銀行資產的增幅均在20%以上。其中,2006年中國內地參評銀行的平均總資產比2005年增長了21.79%,達到2500億美元,居亞洲之首。 III.市場份額 我們衡量市場份額的指標是銀行資產占其所在國家(地區)銀行總資產的比例。兩年均參評的銀行,每家平均占其國內市場的份額為7.21%,比去年指標增長了6.76%。因為我們的銀行樣本側重亞洲有代表性的大銀行,這顯示大銀行市場份額有所加大。其中,中國臺灣的增幅最大,由4.20%增長至7.00%,增幅高達66.60%,這顯示,中國臺灣銀行業進一步合并整合,領先的銀行份額不斷加大。與此同時,日本參評銀行的市場份額由2005年的2.59%減少至2006年的2.21%,下降了14.79%,越來越多的銀行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每家銀行的市場份額相對縮小。相對地,新加坡卻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星展銀行、華僑銀行和大華銀行牢牢占據主要市場。 IV.資產質量 我們將資產質量劃分為兩個指標:貸款損失準備金對受損貸款比率和受損貸款對總貸款金額比率。 就貸款損失準備金對受損貸款比率而言,兩年均參評的銀行,2006年撥備率的平均水平是76.13%,比2005年的87.75%下降了13.23%。其中,中國臺灣和泰國下降的幅度最高,分別為37.63%及31.50%。相對地,韓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及中國內地的撥備率則有所提高,2006年這一指標增幅最大的是韓國,貸款損失準備金比率達到135.79%,較2005年增長20.32%,遠遠領先于亞洲其他國家(地區),而印度、日本及泰國的該比率則較低,僅在60%多的水平上。2006年中國內地的平均撥備率較2005年增長了5.82個百分點,達到87.19%,是較韓國、菲律賓之后的亞洲第三高撥備率。 就受損貸款對總貸款金額比率而言,兩年均參評銀行,除中國臺灣有所增加之外,其他國家(地區)的壞賬率均有所下降,亞洲整體從2005年的4.13%下降到2006年的3.64%,降低了11.90個百分點。其中,新加坡、印度及菲律賓的下降幅度最高,分別降低了39.99、27.13及20.83個百分點。即便如此,菲律賓2006年的壞賬比率仍然遠高于其他亞洲國家(地區),高達9.95%;與此同時,泰國的受損貸款比率也居高不下,為9.43%。2006年中國內地的壞賬比率為3.81%,較2005年降低了2.63%,仍然高于亞洲3.64%的平均水平。 我們用上述兩個指標標準化后的算術平均衡量資產質量。數據經過標準化后,正值表示該國家(地區)資產質量高于亞洲平均,負值則表示低于亞洲平均。正(負)值越大,資產質量越高(低)。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和2005年兩年的指標中,資產質量最好的是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均遠高于亞洲平均。其中,香港雖然貸款損失準備金比率較去年降低了17.40%,為83.11%,但是仍然高于亞洲平均,而其受損貸款比率2007年達到0.88%,是亞洲最低水平,平均資產質量遠優于其他國家(地區)。中國臺灣雖然貸款損失準備金比率和受損貸款比率均較去年為差,但是綜合起來,仍然優于亞洲平均水平,尤其是壞賬比率,還不到亞洲平均的一半。此外,韓國兩年數據也均高于亞洲平均。而印度、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則均低于亞洲平均水平。中國內地和新加坡的平均資產質量,則已從2005年的負值轉變為2006年的正值,顯示兩地的資產質量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已反超亞洲平均水平。 V.資產流動性 我們衡量資產流動性的指標包括流動資產對客戶及短期資金比率,以及同業拆借率(借給銀行的資金/從銀行借來的資金)。 就流動資產對客戶及短期資金比率而言,兩年均參評銀行,2006年流動資產對客戶及短期資產比率平均為18.45%,與2005年的17.69%相比增長了4.34%。其中菲律賓的增幅最多,超過一倍以上,指標水平達到11.46%,但是仍然低于亞洲平均。除菲律賓之外,泰國和日本的增幅也較高,增幅分別為35.74%和30.95%。與此同時,中國香港、新加坡和印度則有所降低,跌幅分別為26.09%、9.74%和6.34%。而中國內地銀行,2006年的平均流動資產對客戶及短期資金比率為16.06%,比2005年增長了3.90%,但是仍然低于亞洲平均。 就同業拆借率而言,兩年均參評銀行的平均同業拆借率2006年為221.55%,與2005年的240.49%相比,降低了7.88%。變化幅度最大的是印度,從335.45%降低至139.86%,跌幅超過一半。除韓國外,亞洲各國(地區)銀行同業拆借率普遍在200%左右,香港最高,為378.16%;新加坡、印度和馬來西亞處于100%到200%之間。 將兩個指標綜合起來衡量資產流動性,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及2005年兩年,各國(地區)銀行資產流動性變化不是很大。其中,中國香港和印度標準化后的資產流動性均高于亞洲平均,中國內地、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及中國臺灣則較亞洲平均為低。而馬來西亞和泰國的資產流動性則已從2005年低于亞洲平均變為2006年高于亞洲平均。 VI.資本充足率 我們用總資本與按《巴塞爾協議I》計算的總體風險資產的百分比,以及權益與總資產之比兩個指標標準化后的均值衡量資本充足率。 就巴塞爾資本充足率而言,兩年均參評銀行2006年的平均巴塞爾資本充足率為12.43%,較上一年的12.23%增長1.65%。其中中國內地的增幅最大,增長10.71%,資本充足率達到9.90%,但是仍然低于亞洲其他國家(地區);印度的增幅位居第二,增長了5.24%,2006年達到12.17%的水平,接近亞洲平均。而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則有所減少,雖然幅度不大。各國(地區)之中,巴塞爾資本充足率最高的是菲律賓,高達17.28%。 就權益對總資產比率而言,如果只考慮兩年均參評銀行,2006年,權益對總資產比重的亞洲平均水平是6.53%,較2005年的6.49%僅增長0.60%,波幅較小。與巴塞爾資本充足率一樣,中國內地這一指標的增幅最大,增長了16.26%,權益對總資產比重達到4.15%,但是仍然低于亞洲平均。與此同時,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權益對總資產比重則較去年有所降低,降低的幅度從9.15%至0.68%不一。此外,新加坡和菲律賓的權益對資產比重分別為10.28%和9.89%,居亞洲領先水平。 將兩個指標綜合起來衡量資本充足率,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及2005年兩年,各國(地區)資本充足率的變動不是很大。其中,中國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標準化后的資產流動性均高于亞洲平均,而中國內地、印度、韓國及中國臺灣則較亞洲平均為低,尤其是中國內地,其平均資本充足率在亞洲處于最末位,雖然無論是巴塞爾資產充足率還是權益對總資產比重,都較去年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仍低于亞洲平均水平。對于日本來說,2005年其標準化后的資本充足率為負,但是2006年已轉為正值,顯示其資本充足率現已高于亞洲平均水平。 VII.效率 效率用三個指標衡量:成本對收入比率、凈利息收入與產生利息資產的比率以及業務收入(凈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與員工總數的比率。 如果只考慮兩年均參評銀行,2006年亞洲平均成本對收入比為50.17%,較2005年的51.97%降低3.46%,除泰國、新加坡及韓國外,各國(地區)的成本對收入比率均有所下降,各國(地區)控制成本水平有所進步。其中,日本和中國內地的進步最大,成本對收入比分別降低了9.28%和9.20%,尤其是中國內地,成本對收入比率達到42.99%,僅次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遠優于亞洲的平均水平。而泰國的情況則不盡如人意,2006年的成本對收入比率達到67.32%,為亞洲最高,并較去年增長了13.03個百分點,增幅較快。 只考慮兩年均參評銀行,2006年,凈利息收入對產生利息資產的比率的亞洲平均是2.16%,較2005年的2.15%僅增長不到1%,變化不大。但是新加坡和泰國的增幅很大,分別增長了18.50%和16.37%,香港的增幅達到7.94%,排在第三,而中國內地以6.37%的增幅排在第四,其2006年凈利息收入對產生利息資產的比率達到2.37%,高于亞洲平均水平。其他國家(地區)的凈利息收入對產生利息資產的2006年比率則均較2005年為低,降低的幅度從10.76%(中國臺灣)至0.57%(馬來西亞)不一。 同樣地,對于中間業務收入對雇員數目這個比值來說,如果只考慮兩年均參評銀行,2006年這個比值的亞洲平均是240.0,較2005年的228.2增長5.14%,增幅很小。和凈利息收入對產生利息資產的比率一樣,泰國和新加坡的增幅最大,高達419.65%和141.16%,其2006年的比值也高于亞洲平均水平。其他國家(地區),除中國內地外,中間業務收入對雇員數目這個比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中國內地,則由2005年的226.7降低到2006年的124.7,降幅達到45.02%,這也使得2006年中國內地該比值遠低于亞洲平均。 將三個指標綜合起來衡量銀行效率,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及2005年兩年,各國(地區)標準化效率與亞洲平均相比,變動不是很大,除新加坡由2005年的負值轉為2006年的正值之外,各國(地區)均在兩年內保持一致的符號。具體來說,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印度、韓國、馬來西亞為正,即高于亞洲平均;而日本、菲律賓、中國臺灣及泰國則為負,即低于亞洲平均。高于亞洲平均的國家(地區)中,其三個指標中都或多或少有指標低于亞洲平均,而它們的標準化效率之所以能為正值,是因為中國臺灣的效率水平過低,相對抬高了其他國家(地區)的效率水平。如中國內地,雖然它的成本對收入比率優于亞洲平均,但是它在凈利息收入對產生利息資產的比率,尤其是中間業務收入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VIII.存款基數及分行網絡 我們用銀行的核心存款基數對總存款比率,以及分行數目來衡量存款基數及分行網絡。 就核心存款基數對總存款比率而言,如果只考慮兩年均參評銀行,兩年內亞洲各國(地區)該數據的變化幅度很小,最大的不過馬來西亞的增長2.15%,最小的為中國香港的降低0.22%(絕對值最小)。這一指標的亞洲平均水平為93.17%,其中菲律賓最大,為97.98%;馬來西亞最小,為80.30%,韓國及泰國數據缺失。其他國家(地區),除新加坡的85.29%外,均在90%以上。 對于分行數目來說,如果只考慮兩年均參評銀行,2006年亞洲銀行平均分行數目為1170家,較2005年的1197家減少2.25%。亞洲較高的分行數值主要來源中國內地和印度,它們的平均分行數目分別為4555家和2456家,而其他國家(地區)的分行數目從中國香港的141家至菲律賓的622家不一,遠低于中國內地和印度的數量。在過去的一年,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分行數目增幅最大,分別為87.02%和59.67%,相對來說,泰國的分行數目則有所減少,降幅為26.19%。 將兩個指標綜合起來衡量銀行的存款基數和分行網絡,我們可以看到,2007年及2006年兩年,中國內地和印度標準化的數值全為正,即高于亞洲平均;而中國香港、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臺灣和泰國均為負,即低于亞洲平均。中國內地和印度的正值主要來源于它們數目繁多、遍布各地的分行網絡。其他兩個國家,即日本和菲律賓,其標準化后的存款基數和分行網絡從2006年的負值轉變為2007年的正值,這主要歸功于它們較高的核心存款對總存款比率以及菲律賓較高數目的分行網絡。(兩年指標更詳細的情況見即將裝印成冊的本研究報告中英文版附表) 二、2007年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前15名銀行 10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125家銀行的綜合競爭力排名情況見附表。在排名時,除了綜合競爭力分值之外,我們還提供了競爭力的三個子分值:收益分值、客觀分值和主觀分值排名,其排名情況見附表。 在競爭力排名的前15位中,地區分布比較平均:有3家中國香港銀行,3家中國內地銀行,2家泰國銀行,2家韓國銀行,2家日本銀行,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銀行各1家。在收益排名前15位中,有4家馬來西亞銀行、3家印度銀行、3家中國香港銀行、2家中國內地銀行、2家韓國銀行和1家日本銀行。在客觀分值的前15位中,中國內地銀行有4家,占了多數。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各有3家銀行上榜,印度和韓國的銀行各有1家。而主觀分值的前15位包括了3家中國香港銀行和3家泰國銀行,中國內地、印度和韓國各有2家銀行,日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各有1家。 只有2家銀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和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在三個子分值的排名中,都處于前15位。而這兩家銀行在競爭力總體排名中,分別居于第一和第二位。排在第三的恒生銀行,在主觀分值和收益排名中都名列前15位,但是在客觀分值中位列17。 以下是競爭力排名前15名銀行的介紹。 第一名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該銀行主觀分值和客觀分值的排名都是第1,收益分值排名13。其主觀分值標準分比位于第2位的日本瑞穗銀行高出了0.3479,是本次主觀分值排名中差距最大的一項。該銀行較高的客觀分值來源于其巨大的市場份額(占香港本地市場的44%)。在規模上,該銀行以4053億美元的總資產在亞洲地區排名第八。其資產質量排在亞洲第22位,資產流動性排在第24位,資本充足率排在第39位。而效率及存款基數及分行網絡則排在中間偏后。 第二名 渣打銀行(香港) 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是英國渣打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第二位的排名歸功于其22.16%的平均資本回報率(第11位)、很高的客觀分值(第5位)和主觀分值(第5位)。客觀分值排名較高,主要得益于其較高的資產質量、資產流動性、資本充足率以及效率。渣打銀行的母公司在非洲、中東和亞洲都有很強的業務基礎,它在印度的分支是當地所有外國銀行中最大的。而且它在韓國、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和泰國都擁有大量子公司。新加坡 政府的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競爭力排名第6位的新加坡星展銀行),擁有渣打銀行17%的股份。 第三名 恒生銀行 盡管恒生銀行有62.1%的股份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持有,但它是一家獨立注冊的銀行,因此我們把恒生銀行作為一家獨立的銀行來研究。恒生銀行有極高的收益分值(第4位)和主觀分值(第7位),其客觀分值排在第17位。從2007年5月開始,它通過全資子公司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內地積極擴展業務,在北京、上海、廣州、東莞、深圳、福州和南京設有18個分支。告別過去的模式,今年恒生銀行的主席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主席首次由不同的人來擔任,標志著未來恒生銀行將尋求更多的獨立性。 第四名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能在競爭力排名中居第4位,客觀分值對此貢獻較大,排名第2,主觀分值排名第16,收益分值則排在第52位。很高的客觀分值來源于其龐大的規模,它是中國最大的銀行和亞洲第三大銀行,僅次于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競爭力排名第13位)和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競爭力排名第11位)。中國工商銀行擁有高達22%的市場占有率、大量的存款和廣泛的分行網絡(僅次于競爭力排在第41位的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收益分值排名居中,主觀分值則從2006年的第37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6位,也使其總體競爭力排名從去年的第8位躍升到今天的第4位。排名的變化反映了中國工商銀行在2006年10月的全球最大規模IPO的成功,其市值目前位列全球第一。 第五名 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享有與中國工商銀行類似的很多強項,其客觀分值排名第6位。它的競爭力分值從去年的第4位下降為今年的第5位,主要因為其收益分值(兩年內其平均資本回報率從22.56%下降到18.30%,排名也從第11位下降為第26位)。中國建設銀行收益分值的變化主要來源于政府稅收的變化。2005年建設銀行在重組上市過程中,作為重組的一部分,中國政府給予其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也享受此項稅收優惠)而這一政策在2006年已經取消,使得中國建設銀行2006年的資本回報率15.00%遠低于2005年的21.59%。即使主觀分值從第44位上升到第23位,仍無法抵消收益分值方面的影響。中國建設銀行較高的客觀分值,來源于其龐大的分行網絡(在亞洲排第三,僅次于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較大的規模(第5位)和市場份額。該銀行于2005年10月成為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第一家進行全球IPO的銀行,其主要股東美國銀行控制了9%的股權,這筆投資使美國銀行獲利超過300億美元,成為西方銀行在類似投資中獲得810億美元利潤的一部分,足以抵消迄今為止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給美國銀行帶來的損失。 第六名 星展銀行 星展銀行是新加坡最大的銀行,由擁有其29%股份的新加坡政府有效控制。星展銀行的總體排名得益于其較高的客觀分值(第3位)和主觀分值(第8位),如果其收益分值(8.60%)更高的話,總體排名將會更高。星展銀行在香港擁有子公司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競爭力排名第31位)。星展銀行在中國內地的擴展通過全資子公司星展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及母公司的分行網絡進行。 第七名 韓國國民銀行 韓國國民銀行今年首次進入競爭力排名前15強。它在客觀分值(第13位)、收益分值(19.32%,第20位),以及主觀分值(第13位)方面的表現都比較出色而均勻。該銀行以2139億美元的資產規模在亞洲排第11位。理想的客觀分值來源于其高效率(排第3位),以及在韓國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 第八名 中國銀行今年躍升10位進入前15,主要歸功于其客觀分值(第7位)和主觀分值的顯著提高(從第34位到第20位)。在亞洲,中國銀行以6823億美元的資產總額排名第七,存款和分行網絡均排名第五。作為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中國內地銀行,它比其他四大國有銀行更加多元化,在日益加劇的全球化中定位良好,獲利更多。在收益指標上,中國銀行控股的子公司中銀香港(競爭力排名22位)排第23位,超過了排第55位的中國銀行。中銀香港最近收購了東亞銀行(競爭力排36位)5%的股權。 第九名 新韓銀行 新韓銀行從去年的第15位升至今年的第9位,歸功于其收益快速提升(22.20%的資本回報率位居第10位,遠遠超過去年的第30位)和靠前的主觀分值排名(第6位)。新韓和長虹銀行合并后組成新的新韓銀行,共有1697億美元資產,并在最近積極拓展亞洲私人銀行業務。合并后銀行的高層職位在原來兩家銀行中平均分配。2006年以來,新韓銀行的最大股東是持有其9.4%股份的法國巴黎銀行。 第十名 馬來西亞大眾銀行 馬來西亞大眾銀行排在競爭力的第10位。與前10位的其他銀行相比,資產總額為418億美金的大眾銀行,規模相對較小,在亞洲排在第60位。它排名居前主要因為其較高的收益分值(第16位)和主觀分值(第10位)。其客觀分值排名第26位,主要歸功于相對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占馬來西亞15%的市場份額)和優良的資產質量。大眾銀行是馬來西亞市值最大的獨立非政府企業。它在2006年收購了設于香港的亞洲商業銀行,從而進入大中華市場。一位受訪者評論道,“大眾銀行是馬來西亞頂級銀行,因為它管理有效,品牌優良,集中服務消費者和中小型企業。” 第十一名 瑞穗金融集團 瑞穗金融集團是第一家進入我們排名15強的日本銀行,相對于去年,今年瑞穗集團的總體排名晉升三位。瑞穗7年前由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三家合并,此次超級合并得到廣泛認可。盡管瑞穗金融集團的資產質量、效率、資產充足率和資產流動性都一般,但是高達1.2萬億美元的資產規模使其位居亞洲第二,它的客觀分值指數也因此排在第19位。瑞穗金融集團的收益分值一般(排第68位)。它的新戰略重點是全球投資銀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這點從它合并Shinko并創造出可與Nomura,Daiwa,Nikko抗衡的證券公司可以看出來。瑞穗還是第一家將它在中國的分行轉化成子公司的日本銀行。 第十二名 泰國匯商銀行 泰國匯商銀行由于其不錯的收益分值(第22位)和主觀分值(第3位)而名列競爭力排名第12位。在規模上,其資產總額為286億美元,比其本國的競爭者盤古銀行(競爭力15位)、泰京銀行(競爭力33位)的規模為小。泰國匯商銀行的客觀分值排名第43位,其中資本充足率(第19位)和效率(第30位)較高。它的最大股東是泰國皇室。作為一家具有社會使命的銀行,泰國匯商銀行今年將滿百歲,并在抵押、信用卡和保險等領域帶領泰國零售銀行業務的發展。 第十三名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以1.5萬億美元的資產成為我們此次研究中最大的亞洲銀行。它的資本回報率高于去年,但由于主觀分值和客觀分值有所下滑,總體排名下跌了三位。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合并已經兩年,但是此次合并是否成功仍是未知數。在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把零售業務作為成長的主動力,并在馬來西亞的土著聯昌銀行(競爭力排名第46位)中有戰略持股。雖然其規模(資產總額)在亞洲的排名居于第一,但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的目標是使市值也擠進前五名。今年,它旗下的日聯銀行(BTMU)將中國的分行升級為子公司。此外,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已經與招商銀行(競爭力排名21)建立了戰略關系,并期待在未來有所發展。 第十四名 印度HDFC銀行 印度HDFC銀行的排名較去年有所下降但總體不錯,主要因為它主觀分值排在第9位(去年第6位)。值得注意的是它在相對較小的規模(只有209億美元的資產)和相對較小的本土市場占有額下,客觀分值排名仍排在第33位,這主要是由于其較高的效率和資本流動性。和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ICICI)一樣,印度HDFC銀行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印度銀行業自由化的先驅。現在它是印度私人銀行服務的領袖,其80%的股權由非印度企業持有。花旗集團是其最大股東,持有13%的股權。印度HDFC銀行以客戶導向和開放現代的作風聞名,成功地建立了非本土企業的形象。HDFC還投資于外包到印度的國際商業活動,占有巴克萊旗下印度后勤服務企業Intelenet Global Services一半的股權。 第十五 名盤古銀行 盤古銀行被廣泛認為是泰國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頂尖商業銀行,在香港和中國內地都有廣泛業務。它的競爭力排名從去年的第23位提升至今年的第15位,它相對較高的客觀分值(第20位)主要歸功其較高的資本充足率、資產流動性、效率以及在泰國的市場份額。但是它的資產質量較差,14.47%的收益分值位居亞洲第50位。盡管以414億美元的資產成為泰國最大的銀行,盤古銀行在我們的研究中只算得上是一家中等規模的銀行。亞洲金融危機后,泰國盤古銀行進入西方資本市場尋求資本、進行增資,此舉雖然使家族持股大幅下降,例如華僑陳有漢家族持有盤古銀行的股份從35%減到10%-12%,并使外資持股比例增加到49%;但是改善了銀行的經營業績,并重建了聲譽。 三、排名 較去年的變化 對比兩年的競爭力排名情況,對于兩年均參加排名的109家銀行來說,有4家銀行排名變動在31至40名之間;5家銀行排名變動在41至50名之間;2家銀行排名變動超過50名。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競爭力排名變化較大的銀行。 臺新國際商業銀行后退91名 在所有109家兩年均參評的銀行中,臺新國際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排名變化最大,從2006年的第32名下跌到2007年的123名,后退91名。其中,它的收益排名從2006年的第90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24名,后退34名;客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9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99名,后退90名;主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49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94名,后退45名。收益分值方面,2004年至2006年,臺新國際的資本回報率逐年下跌,從2004年的22.63%,下跌到2005年的-6.74%,2006年的-43.99%,對股東的回報持續惡化。客觀因素方面,臺新國際的受損貸款準備金對受損貸款比率大幅下跌,從2005年末的915.70%下跌到2006年末的111.37%,使得資產質量大幅下跌,客觀分值隨之下降。此外,臺新國際的凈利息收入對產生利息資產的比率也有較大的下降,從2005年末的4.39%下降到2006年末的3.09%,跌幅接近30%。主觀排名的下跌可能在于其收益、客觀因素劇烈下跌的令人印象深刻并隨之反映在相應的打分上。 玉山銀行后退62名 中國臺灣的另一家銀行,玉山銀行的競爭力排名變化也很大,從2006年的41名下跌到2007年的103名,后退62名。其中,它的收益排名從2006年的第21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96名,后退75名;客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97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95名,前進2名;主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23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83名,后退60名。與臺新國際商業銀行一樣,玉山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從2004年的27.00%,下跌到2005年的11.86%,2006年的1.1%,連年惡化,使得收益排名下跌厲害。主觀排名方面的變化原因基本上與臺新國際相似,不再贅述。 印度東方商業銀行后退45名 印度的兩家銀行,東方商業銀行和AXIS銀行(原名尤緹艾銀行)的競爭力排名均下跌了45名。其中,東方商業銀行從2006年的第31名下跌到2007年的76名。東方商業銀行的收益排名從2006年的第25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72名,后退47名;客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24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38名,后退14名;主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61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5名,后退54名。與前兩家中國臺灣銀行一樣,印度東方商業銀行的資本回報率也呈連年下降趨勢,從2004年的24.19%,下跌到2005年的13.11%,2006年的11.03%,雖然幅度不如前兩家中國臺灣銀行那么大,但是在其他亞洲國家資本回報率普遍上升的情勢下,將印度東方商業銀行的收益分值下拉幅度相當大。客觀排名變化不大,下降的14名主要和資產流動性的變差相關。 印度AXIS銀行后退45名 AXIS銀行從2006年的第39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84名,后退45名。其中,它的收益排名從2006年的第26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19名,前進7名;客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65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04名,后退39名。其中,客觀因素分值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銀行效率的下跌,成本對收入比變大,成本控制出現問題。同時貸款損失準備金比率也有所下跌,對壞賬的儲備金不足。 馬來西亞土著聯昌銀行升45名 與上面兩家印度銀行不同,馬來西亞土著聯昌銀行的競爭力排名上升了45名,從2006年的91名上升到2007年的46名。其中,其收益排名從2006年的第97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73名,進步24名;客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69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50名,進步19名;主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63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40名,進步23名。銀行總資產增大、市場份額變高、資本回報率變高、主觀排名進步,是馬來西亞土著聯昌銀行競爭力排名上升的主要原因。 中國農業銀行上升41名 中國的兩家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北京銀行的競爭力排名均較2006年上升了41名。其中,中國農業銀行2006年的競爭力排名是第82名,2007年上升到第41名;其收益排名從2006年的第121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108名,進步13名;客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6名后退到2007年的第8名,后退2名;主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122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82名,進步40名。資本回報率變大,主觀排名變好,是農業銀行競爭力排名進步的原因。主觀排名變好,很大程度上緣于受訪者對中國銀行業整體評價的改善,另外,農行股改的預期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現在,農行是中國四大國有銀行最后一個尚未完成股改的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股改上市的成功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增強了受訪者對農行股改成功的信心。 北京銀行上升41名 北京銀行的競爭力排名從2006年的第103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62名,同樣上升41名。其中,其收益排名從2006年的第100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45名,進步55名;客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81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62名,進步19名;主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82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80名,進步2名。北京銀行競爭力排名的進步主要是由于其資本回報率的進步。從2004年至2005年,北京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從5.10%上升至6.90%,并在2006年一躍至22.89%,進步喜人。此外,其資產流動性和銀行效率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中國信托商業銀行后退40名 臺灣的中國信托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排名從2006年的第34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74名,后退40名。其中,其收益排名從2006年的第46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4名,后退68名;客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55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22名,進步33名;主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20名后退到2007年的第77名,退步57名。雖然中國國際信托商業銀行在過去的一年,銀行總資產、市場占有率、資產質量及資產流動性都有了較為明顯的進步,使得銀行客觀排名有了33名的提升,但是同時,其資本回報率卻顯著惡化,2004年、2005年分別為16.00%、15.44%,2006年驟減至-14.69%。 印度旁遮普國家銀行后退39名 2006年至2007年,印度旁遮普國家銀行的競爭力排名后退了39名,從第16名降低到第55名。其中,收益排名后退了30名,從2006年的第13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43名;客觀排名后退了2名,從2006年的第21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23名。收益排名方面,2004年,其資本回報率為23.74%,而2005年及2006年僅在15%的水平上徘徊,由于2006年收益排名用2004年、2005年ROE均值,2007年收益排名取2005年、2006年ROE均值,這導致期間其收益指標跌幅較大。 臺灣渣打國際商業銀行退38名 臺灣渣打國際商業銀行(原名新竹國際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排名從2006年的第80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8名,后退38名。其中,收益排名從2006年的第43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8名,后退75名;客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86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8名,后退32名;主觀排名從2006年的第79名后退到2007年的第108名,后退29名。臺灣渣打國際客觀因素分值的惡化主要是由于資產流動性和資本充足率的變差。而收益分值方面,2004年資本回報率為16.01%,2005年為15.68%,2006年驟減至-28.16%,對股東的回報出現較大問題。 印度卡納拉銀行后退34名 2006年至2007年,印度卡納拉銀行的競爭力排名后退了34名,從第20名下跌到第54名。其中,收益排名后退了11名,從2006年的第17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28名;客觀排名沒有變化,仍保持在第29名;主觀排名后退了68名,從2006年的第39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07名。資本回報率下降,主觀排名變低,是造成印度卡納拉銀行排名降低的原因。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