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家呼吁:企業創新應一邊交學費一邊搞研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 08:56 經濟參考報
近期,事關知識產權的案子在我國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然而,很多企業由于缺乏對知識產權制度的認識及了解,在應對相關案件時顯得力不從心。為普及和宣傳知識產權制度的相關知識,使企業能更好應對相關問題,在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手精工愛普生公司舉辦的知識產權研修課程上多位專家呼吁,國內企業應“一邊交學費一邊搞研發”,利用知識產權制度形成技術壟斷。 知識產權是必須而非被迫 北大法學院教授張平表示,知識產權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中國經濟加入WTO,融入國際舞臺必須面對的課題,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一個國家的經濟發達水平與其知識產權發達水平同步。因此,要正確客觀看待在知識產權發展道路上面臨的各種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發生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時,輿論總存在著一種民族情緒傾向。他們似乎認為,目前中國之所以三令五申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是被跨國企業“逼”上梁山,但事實上,只要融入到市場經濟的舞臺,只要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就不可能不觸及知識產權這把“達摩克利斯劍”,你不重視、不保護、不創新、不經營就必然會受到法則的懲罰,反之亦然。 張平說,知識產權用于商業途徑主要有三種。第一:在特定的領域里,通過合法地阻止競爭者參與進行壟斷。應盡可能多地通過核心技術壟斷業務。第二種方法,通過交換專利權加強競爭力。交換專利權的好處是,企業無需擔心其他公司的專利權就可以擁有最好的設計。第三種方法,就是通過授權獲得特權收入。 “中國對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認識不足,導致在制度運作的各個層面上出現一些偏失。”她說,“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企業缺乏對知識產權制度的運用,缺乏將創新成果形成壟斷權的意識,將時刻面臨被市場無情淘汰的風險。” 借鑒日企創新經驗 上世紀70年代,日本企業知識產權面臨的困境與今日的中國十分相似。隨著日本制造業飛速發展,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影響了美國的利益,因此美國開始對日本實施全面打壓。不同的是,日本企業善于從競爭對手身上學到真本事。以愛普生為例,當時每年向美國交納高額專利征收費用,愛普生一面交學費,一面鉆研花費巨資買回的專利,在其成果上進一步創新,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系統,在眾多企業中率先成立了專門的研發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從事專利開發,在實戰中不斷摸索,在學習借鑒中發揚光大,終于形成強大的企業創新體系。 愛普生知識產權本部長上柳雅譽對管理和利用知識產權,提出幾點建議供中國企業參考。 一是尊重其他公司的權利。生產的產品侵害他人的權力無異于偷竊,這種事情決不應該做。此外,通過消費者或項目合作伙伴利用或者泄露機密信息同樣不能被接受。這是一個到處是陷阱的領域,很容易遇到意外的阻礙,所以,當提到專利權和商標權時,必須提前作好全面調查。 二是利用公司的知識創造知識產權,然后通過適當的保護形式來管理它。更多的知識產權由于不能被適當管理而流失。對于發明和商標來說,維護權利的唯一途徑就是在商務部專利局填寫申請。如果不在規定的要求情況下操作,商業機密將不被保護。為了防止技術信息的泄漏,公司的監管部門與信息安全管理的指導部門要保持一致。 三是不應該讓知識產權處于靜止狀態。換句話說,應該創造出知識產權一體化的商業模式,并以此來增加收入。 創新的目的是運用而非數量 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社科院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李順德主任解釋:只有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才是創新的完成。 創新不是申請個專利就大功告成,我國是專利申請大國,但創新能力較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些企業為了得到政府資金支持,拿一些并無實際意義的專利充數,這些專利既不是核心技術,也無法實現市場價值。這種情況在許多科研型院校也很普遍;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搞科研,專利申請成功后便束之高閣。此類專利的數量再多,也沒有實際意義。李順德強調:“在上升數字的背后,要衡量龐大數字中的含金量和專利的實際轉化率,探清事務發展的本質。 加強國際合作和經驗交流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國企業要像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心態一樣,以更開放的心態學習外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開發和運用方面的先進經驗,提升知識產權管理水平。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