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市公司紛紛重組轉主業 醫藥行業困境凸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 03:20 第一財經日報
“根據公告,又有兩家醫藥類上市公司可能通過重組之后轉型到非醫藥行業,而從今年7月份以來,已有6家醫藥上市公司主業轉型了,這也與當前醫藥股整體發展良好的形勢有些不太協調。”昨日,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研究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達了他的擔憂。 重組致主業轉換事件頻發 7月6日,*ST金泰(600385.SH)發布公告稱,新恒基控股集團(B.V.I)和北京新恒基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將借其殼上市,主營業務則從醫藥生產與銷售,轉向房地產開發與銷售、出租物業的經營和物業管理。 7月9日,*ST迪康(600466.SH)公布重組方案,重慶國恒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國恒”)將以現金2億元購買其大股東所持*ST迪康2500萬股約14.24%股份。 資料顯示,重慶國恒注冊資金為5000萬元,從事房地產、建筑、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投資等項目。因重組進展緩慢,*ST迪康至今處在停牌狀態。 7月11日,廣東威爾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016.SZ)董事會也發布公告表示,該公司擬購買實際控制人所持有的珠海市斗門區世榮實業有限公司76.25%的股權。“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廣東威爾將以房地產經營開發為主、以醫療器械業務為輔綜合經營。” 市場還有傳言稱,山東龍口礦業集團要借殼*ST吉藥(000545.SZ),“棄藥挖煤”。而在11月18日,龍口礦業參與重組失敗,而*ST吉藥大股東又聲稱“在與富通地產等在接洽重組事宜”。公開資料顯示,*ST吉藥最終還可能投身非醫藥業。 ST潛藥(600568.SH)因為大股東欠債的緣故而最終賣給了以地產為主業的中珠股份,在置換后,ST潛藥的主業已經轉身為地產。 飽受批評的國藥科技(600421.SH)也在日前公布,將要接受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重組,或成為以報刊出版和廣告經營為核心業務的傳媒股。 個案凸現 醫藥上市公司發展困境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盡管是出于各種不同的原因導致這些醫藥上市公司主業轉型,但也突顯醫藥類上市公司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困境。 這位人士列舉說:“在這幾家主業轉型的上市公司中,ST潛藥相對應該屬于優質資產,但是卻由于大股東的影響而導致命運發生改變,而這也提醒那些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們,不應隨意侵占上市公司資金,最后導致優質資產‘淪陷’。” “國藥科技的問題一開始就注定其最后的命運,上市短短一年多之后就遭遇再度進行資產置換重組,說明該公司的基本面并不確定,而且大股東在經營期間的隨意行為更是加速了這個年輕上市公司走向衰敗。”一位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說。 “隨意行為在醫藥類上市公司中并不鮮見,但也是致命的。”這位人士提醒說。 據記者調查了解,*ST吉藥的問題則出現在“2005年及2006年遭遇化工原料價格上升、能源成本不斷上揚、人民幣升值和環保成本逐漸加大,以及生產流動資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加上旗下已有百年生產歷史的主導產品阿司匹林亦由于進入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同時公司現金流也極為緊張,導致吉林制藥連續兩年出現虧損。” “根本的問題還是缺乏核心的競爭力,這也是醫藥上市公司要做好的最關鍵的一環。”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于明德表示。 于明德認為,“通過重組并購的形式,重新引入新的大股東來支持醫藥制造的發展,也應該是醫藥類上市公司選擇重組伙伴的方向。那些沒有發展前景的醫藥類上市公司,放棄也未嘗不可,但這些個案的教訓也確實能反映出醫藥企業的問題,比如內部管理機制、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以及在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機制方面都需要進行全面的改進。” 興業證券醫藥分析師王晞在則認為,“盡管這段時間醫藥類上市公司因為重組和并購出現主業完全更換的個案相對比較多,但這還只是個案,也不能就此認定行業發展環境艱難。” 汪言安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