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魏瑋
在實施之初就遭受多次“難產”的乳業“禁鮮令”,即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關于加強液態奶標識標注管理的通知》。東方證券研究員任美江認為,“禁鮮令”鬧劇的結束對光明這樣的鮮牛奶企業是實質利好。
乳業市場將洗牌
目前,市面上的液態純牛奶制品分成兩大陣營,一派是光明、三元等堅守的“巴氏低溫消毒法”牛奶;另一派是占據全國大半江山的,以蒙牛、伊利為代表的“瞬時超高溫滅菌法”牛奶。
新的規定顯然給前者戴上了桂冠,因為從明年1月1日起,只有前者的奶可以標識為“鮮牛奶/乳”,而后者則只能標識“純牛奶/乳”。
有市場方面人士表示,如果光明、三元借此機會做好在消費者中的宣傳,用好“鮮牛奶”的旗幟,那么現在的乳業市場格局將可能逆轉,因為消費者顯然更認同“新鮮”的食品飲料。而且,鮮牛奶和純牛奶非常好區分,需要冷藏保存的牛奶就是鮮牛奶,常溫即可保存的牛奶則是純牛奶。
據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表示,目前國內市場的巴氏奶的消費比例僅占17%-18%。而在國外大多國家,巴氏奶所占的比例達90%以上,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甚至可以達到99%。他表示,“禁鮮令”帶來的市場秩序混亂有望結束,原來強調使用進口奶粉的概念也會消失,國內奶農也將逐漸走出困境。解除“禁鮮令”是順應中國奶業趨勢的理性回歸。
“禁鮮令”可謂一波曲折。從2004年5月就開始醞釀,爭論三年多,三次延期才得以實施,實施不過一年即告失敗——“禁鮮令”的曲折。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國內對兩大方法生產的牛奶質量標準意見并不統一。
事實上,巴氏消毒法和高溫滅菌法的優劣之爭從來就沒有停過。三元一直宣稱“唯有巴氏殺菌法才能有效保留純鮮牛奶標準的營養成分”。光明也始終致力于縮短奶源地與消費市場的距離,并且在低溫奶的研發上也保持較多投入。
對此,蒙牛、伊利的人士一直并不認同,他們對自己的“高溫殺菌法”也相當自信。他們認為,“高溫殺菌法”一樣能留住牛奶的營養,只是各個乳品企業對牛奶的加熱方法不同而已,沒有必要都按照低溫標準生產。他們一方面宣稱高溫消毒牛奶的營養并未流失,另一方面常溫儲存奶瞄準中低端市場,因此占據了目前奶制品的主流地位。
此外,全球包裝大戶“利樂”也一直希望通過“禁鮮令”來鞏固自己的市場。業內人士透露,由于三元、光明的“鮮牛奶”采用的是屋形包裝,而不是“利樂枕”或“利樂磚”,因此“禁鮮令”一解除,或將給利樂帶來重創。
此次“禁鮮令”的解除,雖仍未讓這一標準之爭分出勝負,但無疑給了常溫奶生產大戶當頭一棒。
“鮮牛奶”硬件優勢
其實,蒙牛、伊利等以“常溫奶”為主體的企業,也并未完全放棄涉足“低溫奶”的打算。
蒙牛在安徽馬鞍山建立現代牧場,就是希望能用巴氏低溫消毒牛奶和光明搶奪上海市場。與在全國市場的份額逐漸萎縮形成對比的是,上海市場目前的老大仍是光明乳業。在前幾年常溫奶異軍突起之后,光明仍然堅守低溫巴氏奶陣營。這一策略盡管使光明丟掉了國內乳品第一的皇冠,但它在上海市場仍然一枝獨秀。
在上海市場中,巴氏奶的消費比例高達70%,因此蒙牛要想和光明搶奪上海市場,就不得不進入低溫奶生產領域。伊利也在進軍低溫市場,其蘇州酸奶廠去年年底即正式竣工,這正是一個明顯信號。
據專家介紹,做巴氏奶的關鍵是冷鏈的建設。而一個完善的冷鏈體系需要很大投入,且大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光明和三元在這方面則不僅硬件設備齊全,也經驗十足。光明的冷鏈相當完善,三元也有自己的鮮牛奶“五大技術標準”之說。
不過,靠常溫奶已成長為中國乳業巨頭的蒙牛和伊利已經具備了很強的技術開發、產品拓展能力。如果它們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國內乳業市場的未來仍將充滿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