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和股市過熱拉大貧富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08:51 保監(jiān)會網站
“財產性收入”調和收入分配難題股市和樓市雙雙高位運行,誰在獲益?窮人和富人的差距有沒有擴大?2007年,大牛市、高CPI和樓價繼續(xù)井噴,使得這樣的質問頗具現(xiàn)實意味。一個名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差距政策研究”課題組正在研究這一課題。這個歷時三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正在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國家發(fā)改委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所的牽頭下進行,或將于2008年末正式面世。上述課題中,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顧嚴博士研究的子課題——“股市樓市雙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能夠部分地回答最初的質問。11月14日,顧嚴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顧嚴通過研究預判,由于2007年的宏觀走勢過熱,使得標志著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shù)將由去年的0.47攀升至0.48。0.01這一數(shù)值雖然看似不大,但已相當于2003-2006年三年基尼系數(shù)的上升幅度。而城鄉(xiāng)統(tǒng)算的基尼系數(shù)超過0.48,則意味著80%的城鄉(xiāng)居民占全民的收入比重會下降到50%。分析模型一開始,顧嚴把人抽象成兩類,窮人和富人,來分析股市上漲給這兩類人帶來的影響。在第一層次的基本模型里,窮人是指只持有貨幣資產的人,他的手上只有現(xiàn)金及現(xiàn)金等價物。而富人則指擁有有價證券的人。在這個極端的模型中,股市的上漲對貨幣資產沒有影響,而使得有價證券上漲。結論即富人在股市上漲中獲得收益,而窮人沒有。第二層次的模型在資產界定中做了一些調整,設定窮人在持有貨幣資產之外,還持有小部分有價證券,富人在持有有價證券之外,也持有一部分現(xiàn)金。在這種情況下,結合股市的上漲與流動性過剩的互相關聯(lián)發(fā)現(xiàn),股市的上漲一般伴隨著通貨膨脹。而一旦通貨膨脹,窮人的主要資產貨幣將縮水,而富人的主要資產有價證券則將上漲,較好規(guī)避了通脹的風險。“國際經驗表明,在高通脹的情況下,資產價格都能同步上漲,包括股市高估以及地產過熱。”所以結論是,“即使窮人有一些投資渠道,但股市上漲總體而言仍是對富人有利。”上述兩個層次的模型就建立在兩大前提之下,第一貨幣市場沒有受到過分干預。第二,股票市場是個有效市場,即信息比較充分。但在實際情況下,第二條前提往往不能得到滿足。所以,在第三層次的模型拓展中,顧嚴將這個前提也設置成變量——如果股票市場不是有效市場,信息不對稱,則富人獲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將大大超過窮人。在這個變量下,窮人雖然持有有價證券的資產組合,但由于缺乏信息,其僅僅只能在市場外圍分一杯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窮人被拋出(股票)市場”,顧嚴說。在這個研究中,樓市的作用和股市是相類似的。如果房價上漲,主要持有貨幣的窮人的購買力下降,而已經擁有房產的富人則能享受資產價格上漲的好處。“而且樓市和股市一般都是聯(lián)動的”,顧嚴說,如果兩個變量同時上漲,則貨幣資產縮水更快,收入差距擴張加劇。上述的模型并不是僅僅存在于理論推導中,而是通過建立數(shù)學模型,精密計算得出的。在模型的推演過程中,隨著股市和樓市的上漲,窮人和富人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在理論上,窮人只有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才能縮小與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但那時候已經沒有意義了,大家都在生存邊緣掙扎。”這個研究的結論最終會以“股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基尼系數(shù)就隨之上升某個數(shù)值”的量化數(shù)據作為結論。雖然精密的計算仍在繼續(xù),但從顧嚴的判斷及已有的數(shù)據來看,在股市樓市的雙重作用之下,2007年基尼系數(shù)接近或者超過0.48已成定局。破解之道如何避免“兩市”高位運行加大貧富差距?顯然股市本身并非是貧富差距的放大器。顧嚴的第一個政策建議是,“首先,建議拓寬投資機會。”他所指的“拓寬投資機會”與十七大報告中“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有類似的含義。十七大報告中,在提到收入分配領域,有如下表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y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顯然,目前財產性收入的分配是不均等的,我在模型中選取的股市和樓市只是其中最鮮明的表征。”顧嚴說,工薪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遠不及投資增長的速度,所以要先增加窮人擁有資產組合的渠道,才能縮小收入差距。最新的數(shù)據顯示,城鄉(xiāng)財產性收入差距的擴張速度已經大大超過了收入差距的擴張速度。2006年城鄉(xiāng)的收入差距擴張速度為1.7%,而城鄉(xiāng)的財產性收入差距擴張速度則達到驚人的11.3%。同年,城鎮(zhèn)平均可支配收入最多的省份是最少省份的2.3倍,而財產性收入的倍數(shù)則達到27.7倍。在農村,財產性收入最多的農村更是最少農村的30.2倍。財產性收入的研究一直是收入分配學界始終關注的話題,但一直沒有放在突出的位置。直至今年,在股市和樓市“兩高”之下,突然成為熱點。“我們之前的提法一直比較保守”,顧嚴介紹說,學界一般提的是保障工資收入,調控財產性收入,但十七大報告的提法就“比較大膽”。這樣的提法也與國家發(fā)改委經濟社會研究所副所長楊宜勇的觀點暗合。在《對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10點認識》一文中,他提出中國必須在縮小基尼系數(shù)的基礎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他對“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就是“有可持續(xù)的收入能力”的人群。按照這個定義,增加財產性收入是提供可持續(xù)收入能力的必然途徑之一,也才能最終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階層結構。顧嚴的第二個政策建議是要完善投資體制,“要保證投資既能廣泛參與,又保證能廣泛收益”。后一點尤其被顧嚴所看重。“比如,股市就不能是一個被利用的圈錢市場。不能為了大國企上市就托高股市,等著大家入市做‘貢獻’。”顧嚴舉例說。他的第三條建議,是證券市場的信息建設,包括“嚴格執(zhí)法”、“制定罰則”以及“行業(yè)自律”。“就以制定罰則來說,我們的立法只是規(guī)定證券從業(yè)人員不得自己交易,但沒有從事交易之后如何懲罰的條款。法條制定就太空了。”顧嚴說。宏觀經濟的一環(huán)在宏觀經濟復雜而精巧的巨大鏈條中,收入分配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個要件,甚至基礎。“今年的宏觀經濟過熱背后就有收入分配的問題”,顧嚴評論說,“宏觀現(xiàn)象是一個總量合成,而收入分配是一切宏觀現(xiàn)象背后的結構性原因。”2007年7月,這樣的認識得到了決策部門的認同。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在7月16日、17日舉行的第91次全體會議上,作出了“造成‘三過’的根源是國民收入分配存在問題”的重要判斷。這里的“三過”指貿易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投資增長過快。這一判斷將已經實施的收入分配改革與宏觀經濟大勢緊密聯(lián)系起來。顧嚴說,在居民內部,不僅收入差距的擴大會導致投資率上升,而且投資的過快增長反過來又加劇了收入差距的擴大。這一惡性循環(huán)已經在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產生。顧進一步分析說,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這就意味著,收入越高的人,其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就越低,用于投資的比重就越高。當收入差距擴大時,富人相對越富有,窮人相對越貧窮。富人增收快,資金充足,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效應的作用下,他們會將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于投資。窮人的消費欲望較強、消費傾向較高,卻苦于沒有資金支持,“這樣,收入差距擴大就會帶來投資的快速增長和投資率的提高。”所以,顧嚴認為,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之勢不減輕,投資率上升和投資增長過快的局面就很難扭轉。信貸的高速增長與貿易順差過大與收入分配的關系也與此類似。“國民收入在投資和消費之間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信貸投放的變化。投資的快速增長也引致了各個生產環(huán)節(jié)的信貸需求。”顧嚴分析說,“我國仍是一個投資驅動型經濟體,投資的過快增長一定要求信貸也以相當?shù)乃俣仍鲩L。信貸投放過多實質上是投資增長過快的必然結果。”過高的投資率,也可稱之為投資-消費分配關系失衡,其上游是宏觀收入分配與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利局面,其下游不僅有信貸投放過多的問題,還會產生貿易收支的失衡。“不斷上升的投資率表明,投資需求的活躍程度甚于消費需求。投資超常規(guī)增長,消費發(fā)展卻比較滯后,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只有流向境外。”顧嚴引用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的數(shù)據說明,人民幣兌美元連續(xù)升值,順差增長勢頭不減反增的現(xiàn)象正是“投資-消費分配關系失衡”是其背后的重要原因。“為什么十七大報告要提‘改革成果全民共享’?其實是有經濟學原理在里面的。”顧嚴認為,只有‘多予’才能從收入分配角度破解宏觀經濟的過熱難題。[][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