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積極培育中國的跨國公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00:00 中國經濟時報

  ——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

  ■本報記者張智祥

  11月17日,由中國國際跨國公司研究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共同主辦的“中外跨國公司CEO圓桌會議”將在北京隆重召開。

  據了解將有100多家跨國公司和上百家中國企業的總裁或副總裁參加這次會議。這是一次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學習機會和加強國際合作的交流機會。會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面對全球經濟的競爭我國企業如何更好地實現跨國經營與發展”這一話題采訪了此次大會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成委員長從學者的角度提出了我國應對全球競爭的良策就是“積極培育中國的跨國公司”。

  積極培育中國的跨國公司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和長遠利益

  為什么要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成委員長說,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 進入21世紀后,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不僅為跨國公司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市場機會,同時也使企業的全球化競爭變得更為激烈。目前,跨國公司的活動覆蓋各個領域。中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7年了,作為世界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市場必然更加開放,這也必將加劇跨國公司在我們家門口的競爭。如何順應國際國內這兩個市場環境的變化,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我國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經過改革開放29年的發展,我國的國內企業雖然羽翼較為豐滿,但面對國際跨國公司的競爭,還是顯得力不從心。跨國公司具備四大特征:全球市場、全球資本、全球人才和全球資源。客觀地講我國目前沒有一個這樣的企業。一些“走出去”的企業絕大部分盡管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與發展愿景相比還差距甚遠,更不能與“引進來”的跨國公司同日而語。如何縮小差距也是我們值得考慮的大問題 。

  所幸的是全球化并不意味著一致化,并不排除多元化。不僅各國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一國里也可以百花齊放、兼收并容。這也給我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好的機遇。我國的企業必須抓住這一機遇,及時發現并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的傳統經驗和發展特色逐步建立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新理念和新制度。

  談到這里,成委員長引述了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兩段精辟論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特別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成思危說,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既是新時期國家改革發展的新戰略、新要求,也是積極培育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的理論依據。

  積極培育中國的跨國公司,要以自主創新和文化管理創新為發展的不竭動力

  在談到當前如何打造有中國特色的跨國公司問題時,成委員長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四點看法和建議。

  他說,企業首先要重視知識積累,要以知識為基礎、信息技術為先導,盡全力搶占世界技術的高點。

  觀察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四個層次:原料貿易、商品貿易、資本輸出、知識輸出。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是以知識為基礎的。而我國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是知識差距。主要表現是我們自主創新和自主

知識產權的東西很少,技術依存度50%依靠引進技術。而在發達國家中,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已居于主要地位,知識在經濟的增長中起著主導作用。發達國家靠生產知識和輸出知識賺錢,而我們的企業大多變為對方的“加工車間”,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知識既包括標準、品牌、專有技術、專利等,這些東西的價值很難用實物比較。比如標準,誰擁有了標準,誰就占領了技術的高點。品牌對產品的附加值影響很大,中國品牌與國外品牌同質不同價,是不同的商譽造成的。對此,中國的企業家要明白知識經濟有四個層面的含義:一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在產業結構里占主要成分;二是知識在經濟增長中發揮主要作用,而我國目前主要還是依靠投資來拉動增長;三是知識在生產力的構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四是管理本身是生產力的軟件,只有通過管理才能把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有機地組合、優化,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同時,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先導作用,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是縮小了地區空間的距離、爭取了時間的效率。

  他接著說,堅持自主創新,是全力保障國家產業安全,實現跨國經營與發展的生命線。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許多跨國公司紛紛在我國建立自己的研發基地和總部基地,搶占我國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的高技術行業和高利潤部門,并在一些產業領域,跨國公司的規模和產量已居我國行業的前列,已對我國的產業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國家的產業安全問題,企業尤其要重視。

  我國是計算機生產大國,但計算機芯片大量來自英特爾,軟件來自微軟,我們只是裝配,在一定意義上已成為跨國企業的“打工仔”。對此我們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創新模式和科技發展模式,將“科學推動模式”變成“需求牽引模式”。企業根據市場的需求,組織研發,在研發過程中學會整合社會資源,比如加強與科研院所等研發單位的合作,很多日本企業的成功都是采用這樣的模式。這種模式使企業成為真正創新的主體。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自主創新,強占世界技術的制高點,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與利益。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障國家產業安全。

  在談到管理創新的時候,成思危說,要積極推進企業制度創新,樹立全新的文化管理理念助推生產力發展,這一點對培育跨國企業很重要。

  他說,管理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經驗管理階段,第二個是科學管理階段,上世紀80年代后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文化管理階段。文化管理的目的是樹立一個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企業員工要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認同,面對別國的文化要學會包容。既要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汲取地域文化的給養,站在時代的前沿,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文化管理運用于企業很重要,但不容易做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一個偉大的制度創新。當時農業生產停滯不前,中共中央領導同志通過在安徽的調研,最后提出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還是那些農民,生產工具還是那些生產工具,但生產力大大發展了。所以制度創新帶有根本性。將一種新關系、新體制、新機制引入經濟活動中,并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是看能否成功創新,我們的企業只有積極推進企業制度創新,樹立全新的文化管理理念,才能助推生產力發展,進而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努力塑造良好的跨國公司品牌形象,也是成思危強調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并非只是評價企業道德高下的標準,也是進入國際市場實實在在的門檻。中國企業剛剛走上國際化之路,就遇到了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檢驗,并由此決定是否允許中國企業進入其市場。由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市場門檻,不能歸于國際貿易摩擦的一般內容,而是具有更嚴格的貿易禁止含義。即使到發展中國家投資設廠、進行經濟貿易活動,也會受到當地社會特別是國際社會的嚴密監督,不負社會責任會造成名聲不佳,甚至被逐出市場。可以看到,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國際化潮流。

  在國內,我國企業不負社會責任的現象相當嚴重。例如不少礦難完全是黑心礦主與地方官員相勾結、無視礦工死活、非法開采所釀成的惡果。其他如

蘇丹紅事件、環境污染事件、農民工欠薪事件等也時有發生。另外,還有些跨國公司行為不良,以本土化為名漠視社會責任,給發展中國家造成很壞的影響。例如影響當地經濟、干涉內政、轉移污染、逃稅等。去年就有33家在華跨國公司被環保部門列入了水污染黑名單。

  現在,我國正在建設“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極推進和諧世界構建,企業的努力至關重要。企業不僅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有效配置經濟資源的市場主體,也是社會經濟組織。企業的活動不僅影響社會利益分配格局,也影響著社會政治、文化變革,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價值取向,還特別影響到自然生態環境變好還是變壞。

  社會對企業的期望,是要求企業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公平,平等地保障各方相關利益。也就是說,企業要確實承擔起社會責任,做一個“遵法紀、重倫理、行公益”的好公民,盡早完成由“經濟人”向“道德人”的轉換。同時,我們企業要“走出去”跨國經營,必須塑造良好的跨國公司品牌形象,才能在國際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我國現已涌現出一大批遵守法律、堅守道德、注重公益的企業和企業家。在他們的帶動下,今后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踐行中國特色的傳統美德倫理,自覺自愿地承擔起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

  積極培育中國跨國公司

  推進中國式管理學理論的建立

  中央提出“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實現跨國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兩者是相互統一的。誠然“走出去”并不容易,到國外投資,對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都要熟悉,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這需要長期、大量的工作。現在我國的企業在國外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才是設廠生產,但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這樣的中國企業現在還很少。

  由此可見,培養中國的跨國公司非常重要。現在我國有些上市公司熱衷于并購國外的企業,這是跨國公司發展的一種模式,但并購的同時應特別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有一些失敗的案例必須引起注意。例如TCL并購法國企業的彩電業務,并購條件看上去很優惠,是零并購,但其實是個燙手的山芋,經營不好就會虧損,現在TCL已宣布退出歐洲彩電業務。

  有人說中國企業的管理乏善可陳,對此我并不贊同。中國企業的管理離不開中國的國情,離不開行業的特色,更離不開企業原有的文化和各方面的工作基礎。

中國經濟發展如此之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的。現在的問題是,沒有對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進行案例研究,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再指導我們的實踐。這項工作目前已受到一些企業的重視,也有一些企業家自己在做,但總體來說還很不夠。國外一些新的企業管理理論,也都是從大量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

  最后,中國企業要想真正做好、做強、做大,一方面要認真學習和吸收國外的經驗,另一方面應總結自身實踐經驗,將其上升為理論,指導我們自己的管理實踐,進一步推動中國式管理理論的建立。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走進城市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