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東省壽光菜農20年種大棚話變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 07:57 經濟參考報
一鉆進菜農李貴樸的溫室大棚,暖烘烘的氣息撲面而來,翠綠的菜椒已經有半個拳頭大小,嫩嫩的煞是可愛。李貴樸現有三個大棚中一個種菜椒,兩個種黃瓜。 李貴樸是我國“蔬菜之鄉”山東省壽光市最早搞蔬菜大棚的菜農之一。1984年,他的第一個溫室大棚只有20米長,如今三個大棚長度達到240米。 20多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他家的大棚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從自己刨坑蓋棚到使用挖掘機、從手動卷簾到自動化卷簾機、從生爐子給大棚取暖到自動控溫的冬暖式大棚,這些變化讓年過半百、臉色黝黑的李貴樸感慨不已:“農業科技就像給大棚插上了翅膀,大棚越來越現代化。” 1984年,李貴樸開始建第一個大棚。“那時全是人工,靠四齒子和鐵锨一點點搗鼓。”一人一天最多的時候可以建半米寬、1.5米高、10米長的一道墻。在李貴樸眼里,現在種棚比原來舒服多了,一部挖掘機一個晚上100米的溫室主體就建好了。 “當時的溫室,站在里面最高的地方都直不起腰來。”早期的大棚最高只有1.5米,得彎著腰在棚里干活。現在的大棚,平均高度4.5米左右,第五代大棚甚至高達六米。在溫室高度不斷“生長”的同時,支撐的水泥柱子也逐漸被鋼架結構所代替,“現在的溫室比房子建得好。”李貴樸說。 “我這幾天正在種黃瓜,70天后就可以采摘了,正好趕上春節銷售旺季。”李貴樸說,以前一到隆冬,大棚里結了冰,只能靠生爐子增加溫度,每個棚一個冬天要燒掉五六噸煤,即使這樣,春節前黃瓜也下不來;現在使用高溫棚膜,就是天陰上一星期,溫度也比那時候高。 農田機械化護理讓李貴樸種菜越來越輕松,而隨著品種改良和技術提升,蔬菜產量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以前一年種兩茬,一茬秋后,一茬早春,黃瓜產量最多500公斤。現在只種一茬,一天采摘量比以前一年的產量還多。” 嘗到了甜頭,李貴樸對改良蔬菜品質更加上心。“現在都講究吃的質量和安全,我們種的無公害蔬菜只使用土雜肥和一點高效、低殘留農藥,全國各地的蔬菜收購商就是奔著安全和質量好來的。” 作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壽光掀起了我國的“菜籃子革命”,結束了冬季北方人吃不到新鮮蔬菜的歷史,目前這里的無公害蔬菜大棚已經發展到80多萬畝。和李貴樸一樣,這里的菜農個個對“捕獲”新技術和新品種特別敏銳,每年壽光蔬菜科技博覽會上展示的新品種和新技術,很快就會出現在他們的大棚里。 新品種和新技術在開闊菜農視野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收入。目前,僅蔬菜一項,壽光菜農年人均純收入就達到3500元,占年人均純收入的一半還多。 2006年,李貴樸種大棚的收入超過10萬元。“黨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現在免收特產稅和農業稅了,三個大棚每年可省1200多塊錢費用。我們老百姓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越過越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