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車日”為何引發公眾爭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08:59 經濟參考報
開場白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無車日”的話題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關于是否在中國各個城市設“無車日”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但贊同之聲與爭議之聲并存,對于發生的一些爭議應該如何看待?開展“無車日”活動有哪些好的經驗可以借鑒?本報對此展開深入探討。 引入公共交通理念 城市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起源于歐洲,1998年在法國形成之初,重點就是“民眾參與”,讓民眾感受沒有小汽車的街道環境,從而使民眾產生公共意識,進而逐步變成行動。2000年歐盟環境委員會將其改為歐洲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并且在每年的9月16日至22日定期舉行。目前,歐洲有1000多個城市參與此項活動。 去年建設部向全國城市發出邀請,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等108個大中城市正式簽署了承諾書,參加今年9月16日至22日舉行的“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 對于緣何倡導“無車日”活動,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是建設部借鑒國際經驗與做法,向全國所有城市發出的一項重大倡議,是推進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構筑和諧城市交通體系的一項重要舉措。 仇保興說,據測算,開展“無車日”活動一天,可節省燃油3300萬升,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約3000噸。歐洲的經驗表明,“無車日”活動的開展,能使公眾利益和社會利益得到更多關注。公交周及“無車日”活動旨在大力宣傳公交優先理念,積極倡導綠色交通出行方式,進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有利促進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引發公眾爭議 “無車日”在社會各界引發了強烈關注,這在有車族表現得尤為強烈。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楊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覺得“無車日”活動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義,它向市民倡導一種公交優先、環保意識的觀念。更為重要的是,開展“無車日”活動,有利于節約能源,改善環境。如果每個月只隨機抽出一天時間參加“無車日”活動,我一定響應。 與贊同支持的觀點不同,接受記者采訪的部分有車族則進行了抱怨。北京公務員陳女士對記者抱怨說,如果“無車日”是設在雙休日,我可以不開車。但工作日還要上班啊,我家和單位都離輕軌、地鐵站很遠,要是倒公交上班至少要2小時,萬一堵車就更麻煩了。只有真正將公共交通發展到很便捷的時候,再推行“無車日”可能更實際一些。 記者發現,“無車日”活動在引發廣泛關注的同時,部分市民還提出了一些質疑。其中,有人質疑“無車日”部分路段實行管制的做法是否有法律依據;還有人認為“無車日”侵犯了公民對合法私有財產的使用權,甚至要求按比例退還當天的養路費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葉林認為,“無車日”是由政府倡導的一項活動,但不能有強制性命令,如果僅僅是因為“無車日”這樣一個理由而強制一些路段不許通車,是不合理的。禁止通行這樣的一些強制性規定,即使是搞試驗、試點,也是需要征求群眾意見的。 關于有人提出的按比例退還養路費問題,葉林說,提出這些意見的人往往不是真的要求退費,因為很難計量到底需要退多少費用,這些提意見的人只是不滿政府把自愿性的活動變成政府支配下的活動,他們這樣提出是在表達他們的呼聲和不滿。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雷明教授認為,“無車日”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在其具體實踐和操作中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克服和進一步完善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傳統與現代兩種價值觀的沖突,更在于傳統與現代文明的碰撞。 “如果我們注意到,汽車特別是家庭汽車在給一部分人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時,由于尾氣排放污染致使大氣質量下降,給他人甚至自己帶來嚴重健康損失時,其文明性自然也就沒有那么高,甚至有些已經成了不文明的。而要糾正這些從傳統文明觀看似文明的不文明的行為,將其轉化為現代新型生態文明觀下的文明行為,遇到固守傳統文明價值取向的一部分人的不理解甚至阻撓和反對,也就不足為怪了。”雷明說。 專家建言 盡管部分人士對“無車日”提出了異議,但接受記者采訪的大部分人士認為此項活動有利節約能源改善環境,一些專家還提出了具體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孝正給記者描繪了一套大城市交通的理想型方案——公共自行車加上公共交通的“兩公”模式,并為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 周孝正教授提出的理想模型中,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大約需要1000萬輛公共自行車,30萬輛公交車,70萬輛出租車,再加上地鐵。“這樣上班族可以出家門后騎車到地鐵或城鐵站,出了地鐵城鐵再乘一輛公共自行車到達工作地點,實現門到門的服務。初算需要1000萬輛公共自行車,一輛車最多500元,這是50億元的預算。而北京市每年因堵車造成的損失大概就100億,再加上對環境的污染、車禍的損失,代價很大。30萬輛公交車和70萬輛出租車的司機每人每年向國家交一萬元國稅,每個月800元,可以收100億元國稅,還能讓100萬個司機的家庭過上小康生活。”周孝正說。 周教授補充說,理想方案只是一種模型,可能一段時間內達不到,但可以不斷完善并向其靠近。反之,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會帶來一些環境的惡果。一方面,修路工程還要繼續,路修得多,城市的熱島效應會增加,城區將更加酷暑難當;另一方面,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必然不斷漲價,車主負擔會不斷加重,而資源也面臨耗竭;此外,汽車尾氣導致空氣中的鉛含量大大增加,人們患病的幾率和人數也會增加。 葉林教授認為,政府除了經濟、法律的手段,還需要切實地給民眾一些好處,如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增加公交車數量,增加地鐵線路,合理安排站點等。此外,還應提高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每個人都不會覺得自己的一輛私車會使環境污染多少,但是正是由于這種想法導致了城市的交通和污染問題的嚴重化。因此官員、公務員要做好帶頭和榜樣的作用。政府不能采取強制手段不許群眾在一些公路上通行,但是對公務員可以倡議并要求他們起帶頭作用。在公務員中首先提倡這種社會責任感,然后一步步帶動百姓。 背景鏈接 一、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的《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見》將每年9月22日定為上海市“無車日”。 二、9月16日至22日,以節能減排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城市“公交周及無車日活動”在國內108個城市同時舉行。為迎來22日的首個無車日,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均宣告加入此活動,并簽署“無車日”承諾書。作為承諾的一部分,活動期間,城市政府領導須帶頭參與活動,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 網友之聲 ■“無車日”那天,空氣質量的確好于以往,路上的車流也暢快多了。但就是公交車太擠了,站臺上站滿了等車的人,幾趟車都擠不上去。 ■ 無車日應該是引導,不應該是一種行政手段。不能政府一句話就決定了,因為這確實忽略了一部分人的出行問題。 ■不能把“無車日”誤讀為“無車坐”。我認為,解決公共交通的運力不足,在無車日對市民乘車制定一些優惠措施,才會使“無車日”里市民能真正感到方便、快捷,才能將“無車日”堅持下去。 ■其實,每月推行“無車日”并不是要禁車,而是要通過這一放棄小汽車而改乘公交車,或步行、騎自行車的方式,引發公眾的思考:我們能否換一個更節約的方式來生存和發展?我們能否給城市的交通減輕一點負重,給自然少添一些傷痕,讓城市享受片刻的安靜與舒緩? ■ “無車日”是公益倡導,只能號召和響應。 ■“在當下中國,汽車不僅是代步的工具,很多時候仍然是高人一等的身份象征,公務車象征著公權力,私家車象征著中產生活。所以,無車日不但是節能減排的需要,更是一種觀念的更新。”說得太好了! ■ 城市的私家車要有序發展,在繁華的都市要限制小車,要把小車引導到城郊,讓小車的優勢充分發揮。而城市要減小泊位,大力發展公交。 ■ 很想念那個以自行車代步的年代,那時的空氣是清新的,身體是健壯的,腿腳是靈便的…… ■無車日不錯!但別老是號召老百姓,人家可是在花自己的錢呀。要就讓官員們多來點無車日。直至取消不必要的配車。這樣,司機、油耗、養車費用都節約了。電子政務的今天,更是可行! (據新華網) [大家談]“無車日”宜倡導為主 不可否認,“無車日”出發點是好的,各地政府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來減少城市的擁堵,降低城市污染。但是倘若用強制的手段來達到“無車日”,其做法本身是值得商榷的。 筆者以為,“無車日”應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而如果自愿變成了一種強迫,就難免出現抵制情緒。甚至有人質疑這樣做是否有法律依據的,還有的認為“無車日”是侵犯了公民對合法私有財產的使用權,等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