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察GDP的兩個視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02:09 新京報
■ 一家之言 “今年9省市GDP超萬億,遼寧、四川躋身萬億GDP俱樂部,預計今年中國的GDP可能突破23萬億元,將與德國的水平相當”(11月1日《21世紀經濟報道》)———又近歲末,中國的GDP數字又是全線飄紅。 其實,GDP無非是一個統計數字而已,觀察中國的GDP應該參考哪些因素呢?我以為至少應該有這樣兩個視角: 其一是分配。這么多的GDP,在社會各階層,各系統之間,究竟應該如何分配才妥當呢?經濟學家仲大軍做了一個調查,他發現:西方發達國家的工資收入一般都占GDP的60%左右,而中國則僅占15%左右。 實際上,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的最大秘訣,莫不在于工資的快速增長。比如日本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其工資的成長速度比美國快70%,到1980年就已經與美國持平,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時間;而從1978年到2004年,中國經濟也高速增長了近30年,工資卻仍然只有美國的1/20、日本的1/24。在制造業,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甚至比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快速增長的印度還要低10%。 其二是代價。GDP又是超萬億,又是超德國,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如何?年底算一算賬,究竟是賺了?是賠了?還是不賠不賺? 有這樣一組數字:上世紀90年代,世界銀行把我國每年因環境問題造成的損失評估為GDP的5%至7%,去年則已經到了10%。因此,中國GDP的實際增長要減少2至3個百分點。最新的專家評估則是,有些省份以高能耗高污染為發展模式,其環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可達10%,扣除治污成本,實際GDP很可能就是零增長,甚至負增長。 環境的破壞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每年有75萬人因污染(主要是大城市的空氣污染)而早亡。中國近60%的城市人口居住城市的空氣污染水平至少是美國平均水平的兩倍,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水平的5倍。(8月27日人民網)。 從這兩個視角來看,則GDP的快速增長帶給我們的感受,就不完全是喜悅了。至少對筆者來說,每當看到GDP快速增長的報道時,我產生的感覺與其說是自豪感、成就感,不如說是緊迫感———落實科學發展觀已經刻不容緩。 □郭松民(北京 職員)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