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月無車日”是對“無車日”意義的歪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09:05 中國經濟時報
“又愛又恨”才使它成為一個難題,也才有一個“無車日”要人們思考如何面對這個難題。只“恨”不“愛”也就不成為難題了。 ■翟春陽 10月27日,昆明市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無車日”;下個月的24日(當月最后一個周六),則是昆明市的第三個“無車日”……以次類推,昆明市月月都有無車日。此舉引發爭議,有市民指其“作秀”,更有市民質疑:“養路費交了整整一年,卻規定有12天不能開車上路,多余的錢是不是該退還?” 該不該退錢,并非“月月無車日”才產生的新問題,因為即使一年只有一個“無車日”,甚至沒有一個“無車日”,也還是存在該不該退錢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之法則是“費改稅(燃油稅)”。這一點,毋庸贅言。 本文要關注的是另外一個問題:究竟該如何看待“無車日”的意義? 據報道,在9月22日的那個“無車日”,昆明市環境監測部門監測到:昆明與汽車尾氣排放相關的主要污染物指標明顯下降,其中碳氫化合物下降55.9%,二氧化氮下降45.1%;噪音下降約2.6個分貝;車輛數約少了41%。這“讓昆明市政府看到了希望”,于是才有了“月月無車日”。顯然,昆明市已將“無車日”當成了一種“手段”、一個“途徑”,用以減少污染、紓解交通。 以“無車”來解決現代城市空氣污染、交通擁堵這個大問題?這未免太荒唐了,就如讓人類不吃飯來解決糧食問題一樣荒唐。 固然,“無車日”那一天,城市的天空確實較往日明凈,城市的道路確實較往日通暢,但“無車日”的意義絕非僅在于驗證“無車”本身的效果,而更主要在于,透過“無車日”予人們一種啟示,或者說思路與理念: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給行人、自行車(包括電動自行車)更多路權,通過各種政策限制汽車上路數量,是解決現代城市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的有效途徑。那么又該如何將“無車日”付之“實踐”呢?真正的實踐是實踐它所揭示的思路與理念,而絕非像一些評論所呼吁的,“但愿天天都是無車日”。 “月月無車日”、“天天無車日”,拋開其偏離實踐不提,其“提醒”、“警示”的意義也極可能走向反面——“年年講”也就夠了,“月月講”、“天天講”則會使“警示”的意義遞減,甚至變得讓人反感起來,并由反感到反對,昆明市民對“月月無車日”的反應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而理性而言,問題的實質倒不在你“月月講”、“天天講”,而在你講的同時做了什么。 “無車日”的意義也絕非在于“反汽車”。人們應該確信,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以及趨勢,是“進步”的而非“倒退”的,汽車,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汽車確實給這個世界制造了越來越多的麻煩,但它何以制造了那么多麻煩呢?無非是因為人們對它的需求越來越大,以致它的數量越來越多,這又證明它確實是一個可以給人類帶來便捷、快樂、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一個讓人類“又愛又恨”的東西。“又愛又恨”才使它成為一個難題,也才有一個“無車日”要人們思考如何面對這個難題。只“恨”不“愛”也就不成為難題了。 “無車”或者對汽車實行嚴厲的限制(如上海實行的限制掛牌),固然“解恨”,然而也同時傷害了人們與“恨”相對的另一種情感——對汽車的“愛”。再者,將城市交通的效率最大化固然重要,但在“交通的效率”之外,人們還一定有其他的或者說更重要的“效率”需求,比如舒適的效率、快樂的效率。“月月無車日”甚至“天天無車日”,是“攻其一點,不計其余”的做法,它們眼里只有“交通的效率”,而似乎忘了:“交通的效率”最終是為了什么呢? 不支持Flash
|